美文网首页
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十九)

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十九)

作者: stone7519 | 来源:发表于2017-12-28 00:09 被阅读0次

    吃饭睡觉也是一门学问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传习录·上·陆澄录》

    “未发之中”语出《中庸》,原文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思是人之喜怒哀乐等情感未发动之时,内心依然保持一种寂然不动,不偏不倚的状态,就叫做中;情感表现出来时,都能把握一个适当的度,符合自然常理、社会规范和伦理准则,就叫做和。

    《中庸》认为,“中”与“和”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一旦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事实上,芸芸众生中,到底有几个既能做到喜怒哀乐未发时的“中”,还能做到发而中节的“和”?

    有僧问大珠慧海:“修道时如何用功?”慧海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问“所有人不都这样?难道他们和师父一样用功?”慧海说:“不同。”问:“何故不同?”慧海说:“他吃饭时不可能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可能睡觉,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

    如果能像慧海禅师那样“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那就算不具备一个禅师的智慧,至少能拥有一个凡人的幸福。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这点。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这是大多数人的悲催境遇。

    朱熹认为,“未发之中”是生命的本体,是人人皆有的“天命之性”,所以修道的功夫只需要放在“发用”上就行,亦即让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即可。

    王阳明却认为,体与用同出一源。既然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表现为外的种种情绪都很难适度恰好,那就证明他“未发之中”是有欠缺的,亦即他的本体仍然收到一定程度的障蔽。所以说“未发之中”常人都有,是不恰当的。换言之,修行的重点应该是直接从未发之中入手,去除心体上的障蔽,而不是在外面的待人接物上下功夫。在阳明看来,心即理,搞定自己的心才是根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跟着石头来读书之王阳明心学(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zp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