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时下有关教育的书籍为数不少,但一些经典作品还是离家长比较远的,即使是我这样一个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学习教育经典的机会也并不多,特别是对原著的阅读。最近接触了一本《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所写的一部教育名著。注意这是17世纪成文的书,我是最近才读到,只怪自己才疏学浅,但我在师范本科学习时,真的没人推荐过。《教育漫话》是英国哲学家洛克的教育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全书的都在论述“绅士教育”,从德智体三方面来阐述如何教育绅士。
我国从1986年开始就在全国推行9年义务教育,时值今日,又有许多人事提出全面推行12年义务教育的提案,应该适合大众的普通教育我们基本获得了,我们现在急需的是精英教育。洛克在《教育漫话》中阐述的绅士教育是很接近精英教育的,虽然过去了300多年,但其所提出的各种建议非常贴近实际,可比我们现在从所谓专家那里得到的鸡汤更有营养。绅士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教育漫话》分为上下两篇,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再到他们的学习成长,都有着详尽的叙述。第一篇文章先给大家介绍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
关于生活习惯:
1.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孩子们都不应穿得过暖或捂得太严。(什么?《黄帝内经》不是说应该春发夏放秋收冬藏吗?)每天用冷水洗脚,鞋子也应该做得薄一些,碰到水时水要透得进去。不过,最开始锻炼时最好从春天开始,用温水进行,以后慢慢把水调冷,过不了多久就可以完全用冷水了,以后不分冬夏,都要坚持洗下去。(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但是只限于他咯,女孩不适用)
2.学习游泳,学习户外运动,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棍棒的威逼仅能使其表面屈服,背地里孩子就放任自己的天性,并且会不断增长。。(这一点很赞成,可是只有家长们喜欢才行)
3.穿衣服要追求自然,不可对自己的儿女过分溺爱和束缚。穿紧身和窄小的衣服必然会导致胸部狭窄、呼吸短促、肺功能衰弱和身体佝偻。
关于饮食习惯:清淡而简单。
1.禁止肉食,降低出牙和患其他病的风险。(又颠覆观念了吧,宝爸宝妈们,吃肉能长肉只是我们这代或上代人物资缺乏时的想法,不好,孩子已经和我一样变成肉食动物了)如果一定要吃点肉食,那一天也只能吃一次,并且每次只能吃一种肉。最好是吃清淡的牛肉、羊肉或小牛肉等,可用饥饿去诱发他的食欲,不需要用什么调味品。
2.不论有没有别的食品,都要让他多吃面包。(英国人主食喜欢面包,中国人怎么办?我自己的理解是,主食的主要问题在于糖的摄取,面包属于粗粮,少糖少能量但有营养,米饭其实要少吃才好哦)
3.细嚼慢咽,避免产生了消化不良或者其他更严重的疾病。(现在大多数儿童产生消化不良的原因可能不是吃得太快,而是吃得太慢,不能专心的吃饭,这一点后文会有些建议。)
4.节制饮食:清淡不加调料;最好的早餐就是一大块制作优良、烘烤合适的黑面包。不要让孩子吃得比自然所需要的更多更频繁。胃口大,胃口小都可以同样长得强壮。习惯的力量是难以想象的,大部分人生病就在于肉吃得太多而面包吃得太少。(这回追着喂饭的家长可以省心、放心了吧!其实我们早就应该知道的,病从口入吃得多病也多啊)
5.不主张三餐的时间太固定,(又是一个大大颠覆,生物钟白调了!)防止因定时饥饿带来身体健康风险。一个绅士,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这样养育,以便能随时拿得起武器,当一名士兵。
6.饮料只应当是淡啤酒,并且不要在两餐之间喝,而只能在吃完面包后再喝。(对于现在的孩子可能最应该节制的就是碳酸饮料了)
7.大部分水果的汁液其实很不卫生,不利于健康。(什么?_?多吃水果也是不对的?)完全成熟了的草莓、樱桃、灯笼果、覆盆子、苹果和梨对孩子没有什么害处,但不能像我们通常的做法那样在饭后吃,因为这时胃中已填满了其他食物,水果应该在饭前或两餐之间吃,儿童还应当在早餐时吃水果,吃水果时要吃一点面包。(关于如何选择水果家长们可能需要参照当今更科学的营养学知识了,洛克虽然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但毕竟过去300多年了,至于吃水果的时间问题的论述应该是准确的,家长们要抛弃“饭后一个果”的老习惯了)
关于睡眠
1.孩子要养成早起的习惯,他就肯定得早睡,这样又可以让他养成那种不去参加不健康、不安全的放荡的夜生活的习惯。(洛克指的是成年人的也生活习惯要从小就要培养)
2.叫醒他们的时候一定要小心点,千万不能太急,也不能大声地尖叫,不能弄出那种突如其来的巨大声响,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受到惊吓,对他们的伤害很大。
3.孩子在每天吃过早餐之后,就应该马上让他坐在便桶上排便,要让他自己相信,排便与进食都是可以由他自己支配。(这个有点难,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别在吃饭时便便就好了)
4.身体健康总结起来可以归纳成下面几条简单易行的规则,那就是多呼吸新鲜空气,经常运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饮食要清淡,不喝酒或烈性饮料,药物要少用或者不用,衣服不可穿得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脚部要保持凉爽,脚要习惯与冷水接触。
关于孩子的精神健康
1.人们的言谈举止和做事能力之所以千差万别,教育所起的作用要远胜过其他任何事物。一切德行和价值的重要原则和基础就在于,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虽然与欲望的倾向相反,但一个人也要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这里强调了理性以及教育的价值)
2.如何克服不恰当的欲望?他们之所以得到了某个东西,不是因为这东西能让他们喜欢,而是因为适合他们获得。(“适合”二字我很喜欢,我也是经常这样教育儿子的,有时死皮赖脸非要买什么东西,我通常不会以贵为借口推脱,因为贫贱不能作为借口,也不会强行让孩子放弃引发哭闹,而是俯下身子耐心解释这件物品不适合他、质量不如价格高,这样要学会既能让孩子学会克服不该有的欲望,还能培养他鉴别物品的能力,这个比许多家长逛街遇到玩具摊就绕开要好得多。)
3.凡是有心管教孩子的人,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管教,使他们能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如果你想让孩子在过了儿童时代之后仍然服从你,那么就一定要在他刚刚懂得服从,知道自己归谁管教时就树立起父亲的权威。如果你希望他敬畏你,就应该在他婴儿时期打下基础。随着他慢慢长大,再慢慢与他越来越亲近。这样,就可以让他在小时候成为顺从你的臣仆,这在当时是很合适的,而长大后就可以成为你亲密又贴心的朋友了。在我看来,许多人在对待孩子方面,方法很不正确。在子女幼小的时候,任其放纵,跟他们不分彼此,等子女长大之后却又对他们正颜厉色,与其保持距离。事实上,自由和放纵对孩子的确没有什么好处,他们还缺乏判断能力,因此需要有人进行约束和管教。相反,成年人做事可以靠理性来指导自己,用专制和严厉来对待他们就是错误的。除非你存心让孩子长大之后厌恶你,希望他们在心里叨咕:“爸爸,你什么时候才会死呢?”当子女长大成人之后,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当成我们自己一样去看待,因为他们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情感和欲望。我们希望自己被看做有理性的人,希望拥有自由,不喜欢时时受人指责,看人脸色,也不愿意受别人的奚落和冷淡。任何一个成年人如果被这样对待,都会去另寻伙伴和朋友以及谈话对象,以求得轻松愉快。如果孩子从一开始就受到严格的管教,那么他们在小时候就会乖巧听话,安静随和,服从管教,因为那时的他们除了顺从,不知道还有别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逐渐运用理性之后,对他们进行的严格管教也应该慢慢放松。父亲要更加和蔼可亲,父子间的距离逐渐缩短,那么此时,父亲以往的管教反而会增进他们对父亲的敬爱,因为他们已经明白,这种管教是出于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目的在于使他们值得受父母的关爱以及他人的尊重。(这里全文引述了,舍不的删减一句话,希望没能看到原著的家长们细细理解一下,这一段实际上在论证严与爱的关系,经曰“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堕”正是这个道理。即使是老师出于爱的惩戒会得到学生家长的谅解,而放任自流则会遭到唾弃)
关于奖惩
1.棍棒体罚肯定是不合适的管教方法(道理人们是知道的,但是总是管不住,听听作者的原因可能就管得住了)
(1)人类的本能更迷恋肉体与现实的快乐,而极力避免一切痛苦,体罚正是在鼓励这种倾向。
(2)挨打不能从心里让孩子感到羞愧,仅仅是害怕产生一切邪恶和罪过的根源。
(3)孩子们对于某些事物本来是可以接受的,但当他们因为这些事物而受到鞭打和责骂后,就对这些事物产生了痛恨。棍棒的威逼仅能使其表面屈服,背地里孩子就放任自己的天性,并且会不断增长。
(4)变本加厉的严厉管教,最终将会把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推向心神沮丧的境地。
(5)棍棒教育只能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偶尔用用。(这一点对待我的孩子还是相当准确的,快5岁了确实没有动过手,不是因为溺爱,孩子也很听话;相反对自己的学生反而没那么客气,即便法律法规不允许,但还是没能管住自己,有时美名其曰“为学生好”,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是在宣泄自己愤怒,或者仅仅是简单粗暴了事而已。棍棒只能在孩子的言行威胁到教育者权威时才能使用)
(6)另外,也不能不断用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奖励他们,博取他们的欢心,父母的教育责任很大一部分是对物质财富、精美服饰以及美味佳肴等之类事物的欲望进行约束。我们不能以恶导善,培养了能力却牺牲德行,他们获得快乐的源泉应当是父母家长的真正认可和鼓励。(这其实是我们当前中国大部分的家庭最缺少的意识,培养了以物质为中心的下一代,他们普遍缺失信仰及高层次的爱好,拜金主义俯首皆是)
(7)如果应该把孩子当做理性动物来对待,那么善有奖励,恶有惩罚,就是一种合理行为动机,它们就像是马匹的鞭策和缰绳,是人类去工作、去受指引的激励物和约束物。(但是否需要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奖惩的能量呢?答案将是肯定的。)
2.答案就是要树立尊重和耻辱的观念。
(1)为了让孩子放弃父母不想给的东西或不愿看到的错,而转而用糖果之类的小恩惠或棍棒之类的惩罚使其暂时安静下来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小恩惠与避免肉体痛苦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当的欲望,不断累积只会酿成更大的欲望。
(2)当孩子们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与自己所依赖的人的尊重和赞誉时,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种快乐。不断强化尊重和赞誉的力量,让他们明白,想要得到自己钟爱的东西,必须具备良好的名誉才能享受,这样,他们的欲望反而有助于他们的德行。(作者似乎是想将人类对快乐的本能欲望提升到对名誉的渴求上来,论述的不够明了,现实中父母和老师应该通过实践不断强化孩子得到良好评价的意义,抓住一切机会对孩子行为进行深入的评价,但不能是鸡汤式的唠叨,也不可以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个人认为这一点很不容易做到的,因为如果不具备丰富学识和经验,普通人很难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面评价。更通俗地说,许多家长老师仅仅夸奖孩子好,却没有明确好在哪里,也就很难上升到名誉的高度,也许后文作者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可操作性的经验)
(3)这种办法必须所有人一致对待孩子,不能有人抬头(这方面做老师的最有发言权了,许多不尊重老师的孩子的背后总站着两位不能客观公正的父母);而且在万不得对孩子发怒了,实施了惩罚后,就不该马上收起怒容,而应想尽办法去恢复孩子原有的美德。
(4)当孩子犯错时,就不能姑息纵容,一定要加以斥责,不过在斥责时,用语要冷静严肃,不受情绪支配,并且应该背着他人在私下里进行。但是当孩子应该受到赞扬时,就一定要当着别人的面去赞扬。孩子在受到赞扬之后,再经过大家的一番传播,那么奖励的意义就更大了。而父母对孩子的过错不去宣扬,就会让孩子更加看重自己的名誉,他们觉得名誉没有受到损失,就会更加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如果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他们的过失,令他们感到无地自容,他们就会大失所望,而制裁他们的工具同时也就失去了。他们越是觉得自己的名誉已经受到了损害,就越没有心思再去想办法维护别人的好评。
(5)(但父母们是否会认为教育就是唐僧式的唠叨呢?至少我有过这样的担心,看看作者怎么说)只要能够尊重在场的其他人,他们所做的一切天真的傻事、游戏以及幼稚的行为就都可以完全任其自由,不加丝毫约束,而且不妨给他们最大程度的宽容。这些儿童时期所具有的而不是由儿童本身所产生的过失,最好随着时间的流逝,等到他们学会模仿,在成熟的年岁里再加以改正,这样他们便可以免受许多误用的、无益的惩罚。(所以尊重是大前提,对名誉的爱惜已成为习惯)
(6)为人父母应该在孩子心中树立最大的权威,这样在教导孩子这方面,就可以把孩子该做的事也都变得像做游戏一样,而无需让孩子时时刻刻都牢记许多规则和教训。(使个眼色、轻微提示便能让他们的行为回归正轨,也不伤及他们的颜面)
好啦,相信极有耐心的读者也快不耐烦了,洛克的《教育漫话》就如书名一样,没有用高深的理论,也没有用鸡汤式的口好,而是像一个极有经验的老者一样,将绅士教育的点点滴滴讲给年轻父母听。所以强烈建议年轻父母们去读读原著。作为我的第一篇读书体会,先介绍关于洛克的家庭教育部分,后续还有关于孩子的学习及学校教育,值得期待。
精英教育不是口号,也不是送去贵族学校就了事,但也绝不应该是少数阶级享受的固有传承,而应该是大众阶级可以学习的知识,年轻父母要正做起来,把没能从自己父母和过去的学校学到的育儿知识补起来,在培育下一代的过程中践行下去。精英教育便离我们不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