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微信 , 腾讯 , 及其背后“抄袭”风波

微信 , 腾讯 , 及其背后“抄袭”风波

作者: 无讼法务 | 来源:发表于2018-01-16 18:56 被阅读171次

    文 | 何海华 无讼法务

    近日,微信公开课开幕,微信之父张小龙在现场发布了2018微信全新计划,其“约战”跳一跳的文章也在朋友圈刷屏,大家都感受到了微信主推小程序游戏的力度。

    跳一跳是微信推广小程序游戏的重磅游戏,上线没多久就以其简单而魔性的玩法风靡微信,甚至不少玩家为了爬上排行榜顶端而“开外挂”。然而正在跳一跳火爆之时,却有人指出,跳一跳这款游戏,与法国游戏发行商ketchapp的《欢乐跳瓶》,无论在玩法还是界面设计上,都相当雷同。由于微信热爱“模仿”、“借鉴”的嫌疑一直没有被完全洗脱,于是乎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次又是微信抄袭了别家的游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借着今天的刷屏之势,微信官方公众号“微信派”发文宣布,育碧(ketchapp中译名)与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并将在微信上线数款小游戏。这则消息洗脱了微信抄袭的嫌疑,但也让我们意识到,微信及其背后的腾讯,依然没有摆脱在人们心中“爱抄袭”的形象。​

    QQ时代的“抄袭”风波

    在张小龙“诞下”微信之前,腾讯QQ是国内主流的即时通讯工具。这个腾讯QQ最辉煌的时代,也是腾讯“抄袭”新闻频发的时代,甚至连QQ本身,也被网友认为抄袭了以色列的即时通讯工具ICQ。但是最为集中的领域,还是游戏。

    当时腾讯发布的数款游戏,都有类似的游戏发布在先,因此许多人认为腾讯这些游戏都是抄袭的产物。比如QQ炫舞抄袭劲舞团、QQ三国抄袭冒险岛、穿越火线CF抄袭反恐精英CS、QQ飞车抄袭跑跑卡丁车、QQ堂抄袭泡泡堂等。

    但是那个时候网友的知识产权意识没有现在这么强,也很少自发地抵制那些有抄袭嫌疑的作品。腾讯QQ虽然有抄袭嫌疑,但是其作为一款以用户为中心,还是圈住了相当多的用户,也为其推出的一系列游戏培养了玩家基础。

    改变国人的微信亦陷抄袭嫌疑

    7年前,新浪微博改变了人们在网络社交平台的玩法,正是红火之时。而腾讯则在此时推出了以更私密的社交为特点的微信,微信开始创造移动端社交平台的“奇迹”。

    但是,微信这样好的一款产品,也被认为抄袭了LINE、Whatsapp、Google

    Hangout等多款即时通讯社交软件。甚至在微信推出4.0版本的产品时,依然有人出来批评微信抄袭instagram等产品。对于这样的指控,张小龙当时回应:“微信4.0发布,业界评价几乎可简化为一句:抄袭instagram或path。他们看不到朋友圈里有机和精妙之美,看不到这是在IM关系链上做SNS的风险极大之尝试,以及我们如何规避这种风险;看不到接口公开接入第三方内容后可能的变化。当用抄袭来掩饰自身平庸而拒绝思考时,他们和我们的差距正在拉大。”言辞中,张小龙并没有对抄袭指控作正面回应,但极力强调了微信的创新之处。

    腾讯告4399侵犯知识产权获胜

    上个月末,一则新闻让网友们嗔目结舌。腾讯状告4399侵犯知识产权,诉称4399推出的手游《格斗猎人》与腾讯游戏《地下城与勇士》玩法相似,并利用《地下城与勇士》等关键词关联搜索,为4399的这款游戏引流获利。最后法院认定4399利用《地下城与勇士》等关键词关联搜索并营利的行为,侵犯了腾讯的商标权,因此判决4399赔偿腾讯500万元。马化腾甚至声称,无论谁抄袭腾讯,都要被追究责任,抄袭者可耻。

    许多网友对这件事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腾讯才是那个经常抄袭侵权的角色,这事怎么看都有一种像“贼喊捉贼”的滑稽感。同时也有人疑惑,为什么腾讯被骂了这么多年抄袭,却一直屹立不倒?这里要引入一些法律知识来解释。

    我国民法规定,民事案件的受理原则是不告不理,即权利被侵犯的当事人如果不主动提起诉讼,那么司法部门就不会处理这件事。也就是说,只要上文所提及的、疑似被侵犯著作权的游戏方不告腾讯,那么腾讯就不会受到来自法律的处罚。更甚者,如果对腾讯的抄袭指责造成了对腾讯较大的负面影响,侵犯到了腾讯的实际利益,腾讯可以反过来告指责者侵犯名誉权。这是有法院判例作参考的。

    2014年,《国色天香》的编剧李亚玲被众多网友指责抄袭,但是疑似被侵权的当事人未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而当时的微博大号“八卦我实在是太CJ了”在其微博上发表了李亚玲抄袭的言论,却被李亚玲告上法庭,诉称其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经过一审、二审,法院最终认定“八卦我实在是太CJ了”侵犯了李亚玲的名誉权,并判决其对李亚玲赔偿道歉。

    退一步讲,我国在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对于如何认定“抄袭”、“剽窃”等行为,没有一套固定或系统的标准,更多时候要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证据材料等作综合判断。因此,在我们外人看来,腾讯的行为可能是明显的抄袭,但在司法层面,却不一定会被认定为抄袭。这是法律实务上的操作。

    一路以来,从“抄袭”风波走到保护原创,我们确实看到了腾讯的努力,腾讯也争气地推出了很多好用的产品和功能。对于以前那些事,我们无法在法律层面做什么,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衡量利弊对错。希望腾讯接下来能像他们所声称的,大力保护原创者,抵制侵权行为。

    企业法律问题,找无讼法务。“无讼法务”,企业可依赖的云端法务部,点击下方链接进入http://www.wusong.com/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微信 , 腾讯 , 及其背后“抄袭”风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le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