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志向远大,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却一辈子怀才不遇,却教了三千弟子,出了七十二贤人。
他是我国第一任教师,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被称为万世师表!
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没有达到预期目的,此行动是失败,还是成功?
很多人认为孔子周游列国,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各国的统治者认可,是失败的。
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得必有失,不能一概而论,应该从多方面看问题。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周王室已衰。周天子徒有虚名,不能制控各诸侯。各诸侯国相互征战,各国贵族亦常作乱。
礼制崩解,传统习俗的规范力量消失,天下遂进入无政府状态。孔子面对这一严重的时代问题,遂以重建一普遍秩序为己任。
他提出要恢复周礼、实行礼仁的政治主张,却不被鲁国的统治者接受,他觉得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55岁那年,孔子带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行程。他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希望君主能施以仁政,不要战争。
同时他要给他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有一个好的前程。他们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
为了达到从政的目的,孔子不惜见社会上反响不好的卫国南子。
他十分自负地说:如果有人用自己的主张,几个月就可使这个国家变样,三年就能大见成效。
于是,他在所到各国均宣传仁政、德治,大量举出先王宽民、爱民的例子,对违背礼制的人鞭挞、斥责。
他认为这一剂良药足可治奴隶制衰亡的顽症。殊不知,惯于残酷奴役奴奴隶的奴隶主本性不会改,人家不用他的主张。
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
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不合时宜,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尊敬他,却不重用他。
陈国很欢迎孔子的到来,陈国的司城贞子主动请孔子一行住到他家里,并且把孔子引见给陈闵公。
陈闵公请孔子做政治顾问,给他很丰厚的待遇。但是孔子并不满足于做顾问,他更想当有实权的官。
在陈国待了一年多,陈、蔡两国又陷入吴、楚争斗之中,孔子觉得住在这儿不太安全,决定北返。
孔子就这样四处碰钉子,最后遗憾地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致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去世。
孔子周游列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是他的影响不够大吗?不是。孔子知识渊博,德高望重,诸侯国国君对他佩服有加。
他宣传的仁政不好吗?他的仁政对国君有利,也对老百姓有利,如果那些国君听了孔子的主张,一定会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问题是那些国君没有一个想实施仁政。他们并不关心老百姓的死活,也不注重自己的声望如何,他们就是迫不及待吞并其他国家,只有战争是最快捷的方式。
尽管孔子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能打动他们,他们虽然对孔子客客气气的,没有一个国君想要采取孔子的主张。
孔子之所以和那些诸侯沟通失败的最根本原因是孔子没有了解他要沟通的对象到底要什么人。
他没有清醒地意识到,他和那些诸侯三观不合,他忘了道不同是不相为谋的。
从孔子和统治者沟通碰壁,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孔子和弟子的周游列国似乎是失败了。
但孔子与弟子周游列国也不完全没有收获。孔子和他的弟子及各地民众沟通得却很成功。
孔子及其弟子们十几年到各地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他们师生通过到各国与各阶层人们广泛接触,实地了解到各国的民情、国情。
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他和弟子们点评各国政治事务,商讨大道至理,砥砺德行修养。
这番坎坷不平的人生阅历启发了他们的许多思考,师徒间的交流讨论也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一路下来,他们的学问愈发深厚,对于孔子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少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中又收了一些弟子,他到处播撒仁德思想、惠及各地民众、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使孔夫子名扬各国。
孔子周游列国,一半是失败的,一半是成功的,失败的是他的思想没有得到统治者认可。
成功的是通过周游列国,他和弟子们更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他的礼仁思想在各地老百姓心中生根发芽。
孔子是伟大的,他不愧为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