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魏智渊老师的《教师阅读地图》,不断思考和回忆自己专业成长道路上所走过的路。
书中提到教师五种假设:
1、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专业领域而言,存在着一个最合理的知识结构;
2、专业发展,必然会经历一种“浪漫→精确→综合”的有机过程;
3、每一门类知识的掌握,都存在着一条由浅入深的路径;
4、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都存在着一条独一无二的阅读路径;
5、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中的具体老师,面对特殊的场景,一定有一本最适合他阅读的书。
这五条假设意味着,新教育教师专业阅读,是建立在对教师知识结构、专业发展基本规律、学科知识难易序列、个体认知理论以及阅读与实践关系的研究之上。
回想起自己自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一路的阅读史,就是经历了这样的一种从“浪漫——精确”的过程,现在还没有达到“综合”,但我相信浸泡在新网师这片沃土,跟随着专业的团队,有着优秀的榜样教师在前面引领着,五年之内我也会完成我的专业阅读之旅,完美绽放的路上我一直在前行。
所有的遇见和发生都是那样刚刚好,虽然,和许多优秀的教师相比自己好像慢了许多,滞后了许多,但因为一路不断的前行,就像陶陶那样从不放弃,最终也遇到了属于我的盛典。
随性的阅读,让我遇见大咖
最初走上工作岗位,凭借着年轻人的激情澎湃、因着对教育的热爱,借着自己在师范学校和前期成长积累的阅读,带着孩子们在自己认为的教育沃土上耕耘、播种。为了很好的快速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最初的几年阅读的都是实操性很强的教育杂志、报刊:《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研究》《吉林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学设计》《人民教育》《河南教育》《中国教育报》,,那时的阅读重点关注教学设计,能拿来直接用的教案。真要感谢那时的领导每一年都舍得花那么多钱,订阅那么多的优秀的教育杂志,让老师们进行借阅。我在寒暑假时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杂志借回家去看,当因为没有前人指点,我更多的是照葫芦画瓢学习优秀教育前辈和老师的教学设计,也只是浮于表面的模仿,没有考虑这些设计背后的教学理论(儿童身心发展方面、课程设计层面、学生原有知识架构)方面的内容。但正因为前期的这样随性的浪漫的无人约束和引领的阅读,让我与贾志敏、于永正、靳家彦等优秀专家。喜欢贾校长每周的国旗下讲话,喜欢于老师对孩子们循循善诱,喜欢靳老师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诠释。借助这些杂志和报刊,我也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相关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育人三部曲》,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虽然经典语句记不住多少,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关于阅读的重要性关注自然的教育理念却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魏书生老师的“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教育理念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多年前我就在自己的班级里,不断摸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走出了一条适合我的班主任管理之路。在最近几年的网络课程实践中,我结合双师课堂的特点,培养孩子们成为线下优秀小助教,逐步成长为优秀的信息技术小达人,用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们未来社会需要的信息化人才,让孩子从小就能清楚地认识到网络给人们学习、生活、工作带来的便利,认识到借助手机及电脑等工具优化自己的人生。
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就是闲散的阅读,陪孩子成长过程中,读了很多绘本故事,但也只是停留在讲故事看图画的阶段。2008年我在网上遇见了“教育在线”,跟随着马玲老师做了一年的毛虫实验课程,因为恐惧专业阅读,尤其是关于语文老师的专业阅读《人间词话》还有什么古诗词等,我做了“逃兵”,这样一次放弃就是十二年的错过。
网络的相遇,自我成长使我更新观念
2018年遇见互联网后,我的学习之旅才真正开始。先是借助云端的培训,参加了青椒计划的学习,链接到许多优秀的国家级的教育专家、教授、博士,了解了国内外教育的发展史,我国当下的教育现状,知道了许多国内外的教育专家及他们的教育理念和理论。开拓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意识到了危机,学习让我走出原有的舒适圈,不断利用八小时之外的时间学习充电,也让我更加的充实,学会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成为了时间的主人,人也变得更加的阳光自信。在此期间,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参加线上网络课程的学习,让晨读课程更加的系统、规范;和优秀作家一起学习写童诗,让孩子爱上了创作;快乐手工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在此期间,我养成了用美篇记录孩子成长过程的习惯;同时,在简书上书写自己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收获和体会。但一年成长后,总觉得缺点什么,虽然借助网络课程的学习孩子们链接了优质课程,教师减轻了备课负担,但作为教师的我在提升了网络直播技能的同时,关于新统编教材新课程的文本解读能力,没有丝毫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原地踏步,如果不曾看见外面的风景,我也许还会沉迷于原有的舒适区,但那时的我,已经很难回到原点,唯有一路向前。
循着内心的声音,我遇见亲近母语
我是那样渴望遇见一个能协助我完成作为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一路找寻,我遇见了致力于儿童阅读的“亲近母语”。加入这个大家庭,我跟着一线老师一起做《日有所诵》课程,在每天的微信群里,听来着全国各地的老师就一个年级的一个文本的集体备课,大家互相补充,不断碰撞,最后找到适合这个文本的教学范式,个人也可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增减。慢慢地泰戈尔、纪伯伦的诗歌我也能读出点味道了,喜欢上了海子的诗歌,知道了一个单元的两首古诗之间的微妙联系。
跟随着亲近母语的步伐我也开始了我的专业阅读之旅朱自强老师的《儿童文学概论》、刘绪源老师《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如何教》、《朗读手册》薛瑞萍《诵读课》、吉忠兰的《从整本书精读到群书阅读》、钱伯斯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在不断地阅读、交流中我对班级阅读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班级图书角设置的重要作用,家庭阅读的力量,知道了作为教师在教室里如何从大声朗读开始和孩子们开始共同,激发孩子兴趣,从设置悬念,巧设问题开始,知道了养成固定的节奏,让孩子们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进行每日阅读的重要性。
我与新网师的十二年后的再相遇
2019年12月,我加入了错过了十二年的新网师,选择的第一门课程就是我所钟爱的《听读绘说》,因为我特别喜欢绘本,也想努力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阅读推广人。跟随着课程我阅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我的阅读观》,彭懿老师的《图画书阅读与经典》,王林老师和余治莹老师合著的《》等相关书籍,让我对图画书这一文本体裁有了深刻的认识,学会解读绘本故事了,能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进行课程设计,知道如何就主题阅读进行选择绘本和开展课程,尝试着设计绘本剧。为了提升自己讲故事的能力我还参加了当担者组织的“犟龟杯”图画书讲述大赛,虽然离优秀还有好大的一段距离,当在参与过程中也历练了自己,对照老师们的点评也明确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020年这个特殊的超长的假期因为有新网师的陪伴,我还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可以说这是我来到新网师第一本啃读书籍。开始完成了大致的略读,接着就以每天几页或十几页的速度啃读,阅读的过程也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一次回看。我是那样喜欢雷夫老师,钟爱于他的阅读课程、戏剧课程、旅游课程、数学游戏课程、电影课程,也发现我们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很多都是受他的影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链接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写反思。尤其,在阅读第二部书时,我很是不情愿,我一不爱好体育,二不喜欢棒球,再一个中国在小学也没有这个运动,我看它干什么?后来,慢慢读进去之后,才发现雷夫老师借助带领孩子们参加观看棒球赛的机会在生活中,在实际是外出活动中,借助他们遇到的各种事情,形形色色的人,来教育和影响他们。
假期里我还参加了《教学勇气》领读活动,细致阅读的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听了关于陈静静博士分享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对共同体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在我的教室里努力打造我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共同体,同时带领着家长一起打造家校联合共育的共同体。
我的专业阅读也从最开始的读不进去、读不懂、读一会就困的状态中走出来了,能在几本书中找到一些联系,好像也打通了阅读的通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