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文化土壤”为中心话题的通俗社科读物,集中了古今中外人类发展,特别是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意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经深入研究而系统梳理,溯源世界文明发展史,解析人类发展历程,让读者全面了解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如何相处的书。
人类诞生需要特定的环境,人类社会进步需要相应的土壤,这就是何大新要阐释的“文化土壤”的要旨所在。但是,《文化土壤论》不是枯燥单调、故弄玄虚的学术论文集,而是一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人类发展历史叙事集。
曾经有过在农村、机关、大学工作经历,又在新华社长期工作,现为西南财经大学流通经济学博士生导师的何大新,可谓人生阅历非常丰富,而且思如泉涌、笔下生风,不但纵横古今,并具有全球视野,站在人类发展新高度,将上古至今的人类发展历史条分缕析,最后指出了在人类未来发展趋势中应该抱有的正确心态。
人类发展依托的是文化,文化是“文”和“化”的组合。“‘文’是文化内容,是发动机;‘化’是影响过程,是表现形式,是影响半径。”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能‘化’出什么样的人。”文化是人类创造、积淀、发展、改变过程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文化土壤是生成文化的“根”。
何大新在《文化土壤论》中指出:“先有文化土壤,后有文化;某种文化产生后,又成为催生新文化的土壤。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出不同的文化,有什么样的文化基因就会生成什么样的文化形态。”他从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说起,论证了“先有文明,后有文化”,文化涵盖生存文化、社会文化、意识文化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的文化几乎具有同样的分量,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它们相互影响、彼此互生。文化的重要意义“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高度”,体现着“国家的品质、民族的性格和国民的素质”。
文化出现之前,文明已经存在。“文明是某一区域内一个群体在一定历史阶段内文化发展状态的总括。”“文明说的是历史的进程,文化讲的是历史的质量。”搞清楚了文明与文化的关系,自然就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文化土壤对人类发展影响的重要性。
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发展史,都受不同的文化土壤影响。
《文化土壤论》分别从文化起源、文化土壤的形成,全景式阐释了文化土壤的特征,更是对中华文化形成的文化土壤特征进行了详尽解读,逐一论证了文化土壤与民族、宗教、神话、哲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城市、科技、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以及传统国学、个人尊严等的关系。
可以说,只要认真读过这部字数近38万字的巨著,就可以快速地全方位了解古今中外人类发展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有深刻理解,并对人类未来发展有不同寻常的见解。这是《文化土壤论》对社会贡献的文史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