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为异类吗?所谓异类,不是神经病,而是天才、富翁、弄权者、大师等等....... 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
如果想,那么,欢迎收看“异类是如何炼成的”特别栏目,本期节将由我……这么一个不太成功的人,根据《异类》总结,向大家讲述异类的修炼之旅。
异类=机遇+天赋+背景。
我把其概括成上面那个等式,尽管有失偏颇,但大道理没错。但可能很多人看到这个等式就不开心了,为什么等式里,没有我们常说的勤奋努力?
因为勤奋和努力,是每个人生而为人都需要有的基本觉悟。
而要成为异类,勤奋和努力,这个要求根本不值得提上台面。就像你想知道如何成为长跑健将,我告诉你首先你得学会走路,这种对话毫无营养。
有一种诗歌的写作手法叫“起兴”。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物。所以在本栏目开始前,我先讲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这么一群人,健康得只能老死,什么美国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例如高血压心脏病,在这群人之中,通通鲜少发生。科学家兴奋地探索原因,各种研究基因,以及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连他们的吃喝拉撒都要研究。最终,科学家失望的发现,此异象与个体无关,竟是社会结构作崇。因为这群人自给自足,没啥社会压力,每天的业余活动就是天天在院子里唠嗑,相亲相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唠嗑有助于延年益寿。
啊不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超越个体寻找原因。
所谓机遇:
有一个神奇的现象,美国职业冰球选手几乎全生在年初。这种诡异现象的原因超级简单。
因为美国是从小孩子中选拔职业冰球选手,表现优异的就抱走培养。小孩们按照出生年份分组,也就是说,一月份出生的小孩比12月份的小孩几乎大了一岁,身体更强壮,头脑更灵活,很容易表现优异。
这就跟读书晚,年龄大的孩子在学校里通常表现更加优异一个道理。因为对于同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大脑发育的更加成熟,对课程理解更加深刻。
镜头拉向比尔盖茨,我们来看看这个神仙男人伟大的一生。
比尔盖茨一转学,学校就办立了电脑俱乐部,举办了次义卖,钱刚好够支付高逼格分时系统,经费用完,一位同学家长开的公司正巧需要利用周末测试程序代码,找上了比尔盖茨,这家公司倒闭,另一家ISI公司恰巧需要人员编写工资管理软件.......
我们不禁感叹,1968年的世界,只为13岁的比尔盖茨打开电脑终端使用的方便之门,所有机遇都给了比尔·盖茨更多的练习时间。
大家都听过一万小时定律:在某个领域花上一万小时,你就能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原来,比尔盖茨在机遇到来之前,不小心就准备了那么一万小时。
所谓天赋:
相信不用多说,大家都懂,比如达芬奇可能努力十万小时,也成不了爱因斯坦。
所谓背景:
这是最扎心的一点。
人有双商,情商和智商。再讲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特曼,到处找智商高的孩子取名为特曼人,观察天才们的人生。可惜的是,他发现智力与成就之间并没有那么大的关联。其中有一个天才叫兰根,智力几乎能与爱因斯坦相当,但家境贫寒,一生过得极不顺遂。
另一个天才:奥本海默。从小生活条件优沃,情商极高,甚至能化解谋杀教授的罪名,成功凭着极高的人格魅力,征服原子弹“曼哈顿计划”的带头人,要知道他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居然能被允许造原子弹。
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是锻炼一个人情商的重要条件。兰根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不懂如何与强权合作或者掌控主权,甚至仅仅因为妈妈晚交了申请表就拿不到奖学金,也不明白如何去争取。而奥本海默从小便与强权打交道,他认为自己和强权是对等的。
还有一个有关背景的经典例子。
亚洲人的数学碾压美国人,各种世界级的数学竞赛,冠军要么是亚洲人,要么是华裔美国人。深层原因简单的令人发笑,是我们的文化背景。
人脑的瞬时记忆极限是两秒钟,阿拉伯数字的读法比英文数字的读法简洁,更容易被大脑记住,也更符合数学的本质。
比如你读一下12345,然后再用英文读一下,是不是就能理解美国小孩被数学支配的恐惧?
再列一遍等式:异类=机遇+天赋+背景。重点圈出来,要考。
抓住机遇,挖掘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虽然我们无法决定背景,但人生不是真的用一道数学公式就能定义的,就算不能成为异类,也不要做下一个谁,只要做第一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