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4日,北大校长林建华的一次讲话将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无论是把“鸿鹄(hu)”读成“鸿鹄(hao)”,还是把“莘莘(shen)学子”读成“莘莘(jing)学子”,这不过是个技术性错误,并非不可原谅的过失。
而他在第二天的一封道歉信,却再次引爆了舆论。一时间,引来赞誉之声无数,有人捧他为知错就改谦逊做人的万众典范。
这封信的大致内容主要解释了自己在文革时期不完美的求学生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把读错字的锅甩给了文革。很显然,这样的解释具有先天缺陷,文革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您老的文字水平与文化修养难道仍然停留在当年的水平,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让文革为他背锅倒还不是主要的,令人大失所望的是他这封道歉信的最后一段话: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能够让我们走向未来的,是坚定的信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直面未来的行动。
焦虑对林校长而言确实不能创造价值,因为他身处高位体验不到我等芸芸众生的焦虑。不,或许他在读错字以后体会到了焦虑为何物,但此时焦虑确定创造了价值,不过这个价值是由媒体们创造出来的,和某个明星的家事一样,打上了深深的八卦烙印,让吃瓜群众们过了一回瘾。
校长在否定了焦虑的同时,也否定了质疑的价值,这才是这封道歉信的最大败笔。说实话,他所说的这些观点,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中国顶尖大学掌门人的学术水平。难不成林校长的学问已经是宇宙超级无敌,达到人类所能达到的终点了,不能质疑了?不过也不像,最起码“鹄”字和“莘”字就没读对。
谁都有权利质疑自己想质疑的对象,这是每个人所享有的正当权利,以及应当具有的品质。有的人否定质疑精神,那是对自己权威受到挑战的畏惧,是对失去掌控力量的担忧。
孔圣人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就连出身卑贱的农民起义领导人陈胜,也曾对当时的统治者发出了最强有力的质疑: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断的质疑,是人类求知的动力之源,怀疑就是学问。没有哥白尼对教会权威的质疑,也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出现。没有伽利略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力和运动理论的质疑,人类也难以开启物理学发展的新纪元。没有马克思对劳动力与工资是所谓等价交换的质疑,也就难以为人类揭开“剩余价值”的秘密。
如今的社会,太多所谓的专家与学者,不断地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优势与阶层隐形特权,强化自己的影响力,故意引导缺少独立思考习惯的无脑大众,或迎合,或欺骗,或怂恿,呼风唤雨左右舆论,操控话语权。而具有质疑精神的民众,则是他们最难以进行思想控制的的对象。所以,质疑精神自然为他们所不喜。
无论是谁,一旦缺少了质疑的精神品质,再发达的大脑也将彻底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