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在简书码字以来,接连更新的三十八篇文章,都是和写作有关的主题。
一是因为,前期突破写作阻碍的过程中,对学习写作的感触很深。记录和积累了大量与写作有关的想法和素材。
这些,都是现成的写作主题。
二是因为,前期感觉自己学的很吃力,就想把自己的亲身经验分享出来,帮助其他人在学习写作这件事情上,能稍微走的比自己容易一些。
三是因为,我秉持这样一种观念——觉得自己明白了,不一定是真的明白了。要能写出来用文字也表达清楚,才算真的明白。
因此,写这一系列和写作有关的文章,也是为了把自己写明白。夯实自己关于写作的基础。
所有,在开始写这个主题时,我就根据自己在学习写作中的各种心得体会,给自己列了一个几十篇的写作清单。
加上写的过程中又增加的一些,加起来有五十篇以上。
并且每一篇都取好了标题。有一些,大纲也都列好了。
截图给大家看看其中一部分:
打勾的是已经完成的但当现在写到快四十篇的时候,我遇到了一个问题:
这些前期自己在作为新人时,因感触很深所列下的一些主题,在现在能很顺畅地进行写作后,反而没有感觉了。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经过一个多月的每日一更,最初那种关于写作的困难、阻碍和痛苦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知道我想写,我就可以写出来。
对于这一点我很确信。只是写好写坏的问题。
所以,也就是说,我现在已经无法体会,自己当初作为一个纯写作小白,在面对写作困难时的那些感受了。
比如在我上面的写作清单中,有一个关于“写作拖延”的待写选题。
当初我对这个问题很有感觉,所以列入了清单。
但现在再要来写这个选题,因为自己这一个多月的写作过程中,已经没有了拖延的问题,即使拖延,也是自己在有意识地拖延,知道情况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并不会给自己造成困扰,因此现在再面对这个主题,就既然没有了感觉,也没有了写它的动力。
这让我想到了什么呢?——想到了自己在最初学习写作时,虽然看了许多本和写作有关的书,还花钱报了一个写作班,却依然是写不出来。
当时的感觉是,书上写的和老师讲的,我感觉我都听明白了,但我就是写不出来,就是不知道怎么写。
但当我后来用自己的方式不断摸索,终于能写了之后,回头看时,明白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为什么:
这些写作书或者写作班,它们的作者或者老师,基本上都是已经成熟或成名后的写作者或作家,所撰写出来的。
当他们在写这些书的时候,他们可能和我一样,已经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新人时,在面临各种写作困境时的最真实的感受。
因此,书里面的内容,一般都是经过高度总结和提炼出来的方法与原则。
这些方法与原则写的很好,也非常实用。
但是,作为一个纯纯的小白来说,就有点偏理论,不够实操了。
那感觉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做过菜,也没有见过别人做菜的人,你跟他把所有的步骤都讲了一遍,所有要注意的点和技巧都讲到了,但他还是不知道怎么开始,不知道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不知道怎么把原材料和油盐酱醋进行加工,最后变成一盘菜一样。
你还得从头到尾,按顺序,真实地给他演示一遍,这个完完整整的过程。他才能够自己开始。
这种演示一遍的过程,所有的写作书里面都没有讲。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我自己会写出《【手把手教写作】新人怎么写出第一篇文章》这样的一篇保姆教程。
不知道有没有人需要。
但从我个人的经历,是真的觉得,有人需要这个,即使只是很少的部分人。
02、
之前网上有一个短视频博主突然就火了。
这个叫小张的短视频博主,在网上发布了一条“第一次去高铁站如何坐高铁”的短视频。
在视频中,小张在家乡的高铁站广场上边走边说“虽然感觉好像没有人会要看这个但是万一呢?万一有人需要呢?”
不少人抱着“这也要教”的心情点进小张的视频。
当时我看到这个新闻时,也是这种感觉。并且觉得非常惊讶:“会有人不知道怎么坐高铁吗?”
但打开评论区却发现,原来真的有人不会,真的有人需要。
再后来,小张又发布了一系列《如何如何》的视频,比如教人如何去医院看病、坐公交、坐飞机、去朋友家做客……
这些在很多人看来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原来在现实当中,对另外一些人来说,真的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而因此火爆出圈的小张,被网友戏称为“社会生存学顶流”。
这个新闻当时也因此带给我很深的触动。
但现在再回头看这个事情,我有了另外一个角度——无论是关于生活常识,还是关于学习写作,可能都存在这样一个盲区:
已经会的人,因为某些问题太过于基础,过于简单,而他们离自己作为新人的时期已经太远了,或者他们作为新人时,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因此会觉得这些问题根本不用讲、不用教。
但对于从来没有经历过,完全不会的人来说,这些最基础的问题,却会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阻碍。
需要有人手把手演示、手把手教一遍才能理解。才能自己开始。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学了很多方法,还是不能入门,也许不是你的问题。
书籍,课程和方法会分享很多,但恰恰会在一些最细节,最基础的地方忽略,被作者默认为是不需要讲你也已经掌握的。
明确对于你自己来说,这一部分问题是什么,针对性地搜索或请教他人关于这部分的经验。
也许可以帮助你,解决某个一个困扰你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