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职场课笔记

职场课笔记

作者: Raintown | 来源:发表于2019-02-11 09:05 被阅读0次

就好像说,有人失业了,特别难过,那表面原因呢,就是没钱了,就是他失去了收入;但是内心深处,最最打击人的地方在于,我被解雇了,就表示这里不再需要我了。又好像说,为什么有人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有极大的挫败感,

是因为钱吗?真的不是,因为没有人会饿死,对不对?又好像,为什么有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会有特别强的挫败感,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会饿死吗?肯定不是,是因为这意味着「没人需要我」。

当你的亲戚朋友问你在哪工作的时候,他们真正问的是什么呀?他们问的是你的工作好不好?

如果你的工作好,就是你被更有价值的地方需要。所以他其实问的是有谁需要你啊?

当然,我不是说钱不重要,但是「钱」代表的是你的价格,「被需要」代表的是你的价值。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渴望,永远都是想确认「我是那个有价值的人」,

所以,被需要的感觉是最大的工作动力。如果一项工作能让你强烈地感觉到「被需要」,觉得这个职位「没你不行」,那哪怕再累,你也是愉快的,因为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特别爽,甚至会上瘾。

咱们都听过工作狂啊、过劳死啊,好多人都直觉地以为,那就是他后面有一个恶毒的老板,拿鞭子抽他,天天让他干活,他是被逼无奈。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他有可能是对自己的工作上瘾。有的时候,这东西真像抽鸦片,一旦迷上了那种被需要的感觉,你就得保证有一定的剂量,才能刺激到他们。很多工作狂下班不回家,为什么?因为家里可能没那么需要他。他不在家,小孩自己做作业,老婆自己看电视,猫都会自己舔毛、

可是在工作场合,所有人都需要他,离了他大哥就不行,这是世界上最满足的事情。所以我们很多人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以为世界上最爽的工作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因为这都表示没人需要你,你对这个公司没什么价值。没价值,有的时候比没有价格还痛苦。那些跳楼的人,十个里面有九个,不是因为自己没价格,而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价值不在了。

所以很多职场里的新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扰,他们说「我的工作都是一些低阶的重复劳动,特别无聊。」我看这个问题啊,我会觉得,也许不是工作本身太无聊,而在于他们感觉不到他们被需要。

具体说,怎么去寻找?教你三个字,往外看。你觉得你的工作特别无聊,没有价值,没有被需要感,那是因为你的眼睛一般都是往里看。你看到的是自己手上的事,而要想获得被需要感,你眼睛得往外看,看到这份工作真正服务的人是谁。

了!完蛋了!」

就像我上中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经常拉着我去逃课,那干一些特别好玩的事,但是不合校规。但你知道,那个年代,所有好玩的事,十之八九都不合校规。

我在这儿跟你分享一个观点,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叫凯利·麦克尼加尔,他提出来的叫做「压力,只有在你觉得它有害的时候,才有害。」

当然,这个观点乍一听就非常地神棍,非常地鸡汤。

你看,从老板的角度上来说,什么样的人做事会让我放心呢?那不是你长得老实,我就觉得你可靠,我觉得放心;而是你在做事的时候是透明的,是可见的,是可预期的,这种时候,我心里就会放心很多。

我身边有这么一个小同事,他负责的项目,不管是俩月,还是俩礼拜以后交,中间隔三差五,他都会来找我。他不需要我做什么决定,也不征求我什么意见,他就是不时地跟我说,「啊,我耽误您两分钟,我就跟您说说,项目目前进展到了哪里哪里哪里。」

那这位小同事,我就感觉到说,交给他的事,他一直有挂心,一直在推进。同时,他也担心我提着心,所以他会不停地跟我报告进度。说实话,有时候他来报告的内容就那么三五句,我一时忙,我也根本听不进去,我脑子在别的地方呢。

但是这种放心的感觉,会留在心里面。我就算是嘴上说,「你是不是有点啰嗦,你干好了再说行不行?」但是你千万不要被这句话蒙蔽,我还是喜欢听到,你不停地来跟我啰嗦两句。

当然,我也经常会听到那些不善于沟通的员工,会过来跟我说,「呃,我的工作能力是很强的,不过我性格内敛,事情没有办成,我不喜欢去表功,我更不愿意打扰您。」但是我告诉你,不是的,这不叫表功。你要知道,保持沟通,让人放心,这本身是工作的一部分。

对不起,我还得拿米未举例子,比如说,我觉得做节目,最有价值的是有趣,是好玩。如果无趣,你做再多其他没有意义,这是米未做节目的出发点。那一个导演,如果他个人的价值观跟这个不一样, 那我就难免一件事、一件事地吩咐。

所以你看有的人,看到别的同事和老板走得近,就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老觉得说「这些走得近的人,是没事找事,没话找话,是给老板拍马屁」。

但其实走得近,在这要换一种理解方式。所谓「走得近」,其实往往是他想「想法走得近」。所以当你看到同事和老板,常搭话也好,常串门也好,要认真研究起来,这些行为并不是常规上的套近乎的手段,而是想法走得近的结果。

当然我也知道,和老板价值观完全一致的这种放心感,要求是很高的,特别难以强求。

所以更多的时候是合则留,不合则去。但是无论去留,你要知道,在职场当中,做事透明,可预期,给人放心感,这不是老板的工作,而是你的职业能力。

什么叫「倒下来」?不是说你在办公室里一脑袋扎地上,被急救车送医院了,这叫「倒下来」,不是这样的,你把事情搞砸了,也不叫「倒下来」。如果你在不知不觉中,你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怨气冲天,抱怨老板、吐槽同事,四处散发的都是负能量,虽然你手上该干的活你还是在干,但这时候,其实你已经倒下来了。

你真的不能等到倒下来那一刻,才突然大喊一声,说「我不行啦!」不是的,你得提前说。因为,你快倒下来的时候,一定会有征兆。

每个人的征兆不太一样,比如我以前有一个同事,他的征兆是骂脏话。因为他需要通过脏话,来发泄怨气和排解压力。

所以,他嘴里只要开始往外蹦脏话,而且越来越多的时候,我就知道,他的极限到了。

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他,后来他就主动告诉我们说,如果我们听到他满嘴蹦脏字了,那真的不是针对谁,那是他快到极限了,请我们务必提醒他。

我自己呢,我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啊,我就打游戏,因为我得靠打游戏来放松大脑。所以,如果我发现自己最近满脑门子想的都是打游戏的事,我不会认为这是自己懈怠了,我会告诉自己,我快到极限了。

这个征兆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我是通过对自己长期的观察和了解,以及跟我身边的工作人员长期的交流,我慢慢发现的。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征兆是什么?

所以有很多职场的新人,他之所以不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他也不知道自己极限时候的征兆是什么,是因为他几乎没有失败过。极限,一定是失败之后才知道的。

所以有句话说「要尽快承受一次失败」,在遇到大事之前,失败一次,倒下一次,你才知道自己在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极限到底是什么?

我听到一个故事,说一个女儿长大了,爸爸对她不放心,然后爸爸爱喝酒,女儿也爱喝酒,这爸爸就在女儿出远门之前说,「今天我请你喝酒」,然后两个人都喝得烂醉。烂醉了之后,第二天醒过来,妈妈就骂这个爸爸,说「你干嘛把女儿灌成这样?」爸爸说「我要让她知道,她自己喝酒的极限在哪?一个人出门在外,不能喝这么多。」

所以很多公司面试的时候,HR会问你说,「你经历过的最大的失败是什么?」他真正问的是「你知不知道你极限在哪?」

有些人不敢讲那些很失败的事,因为怕说出来丢人,他就找一些不疼不痒的小事来回答。比如说,「唉呀,我最失败的事就是我高考,我比我们省那个状元低两分。」

他自己以为这个答案很聪明,顺便还炫耀了自己,其实大错特错。因为,如果你经历过最大的失败也不过如此,那你根本不可能知道「你的极限到底在哪?」我作为面试你的HR,我当然对你不放心。

其实失败没什么,我们每一个人一辈子都会失败很多次。

可是你要从失败当中,知道自己的极限,也得让别人能知道这一点。所以就算死,也别死得像那头骆驼,那样有点冤。

相反的,别人一看就绕着走,你愿意绞尽脑汁,这叫对数学有兴趣。我自己最喜欢的作家王小波,他曾经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他被流放到一个荒岛上一年,他要带一本什么书?」他老人家说的是,他要带一本数学的习题集,微积分的习题集。

他用这一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地算一道题。我觉得,他是对数学真的有兴趣的那个人。所以看电影也好,学数学也罢,做一件事,如果你只享受其中的乐趣,这不叫兴趣;既能享受乐趣,又能享受苦恼,这才叫兴趣。

所以我再问你,你知不知道为什么HR面试都爱问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兴趣是什么,其实往往代表了他擅长什么?HR问的是「你有没有兴趣」,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人家真正想问你的是「你有没有什么专长啊?」

我接下来这句话可能会有点不舒服,但是我得说,就是咱们这样的人不是没兴趣,而是不擅长。

你有没有发现,从小到大,总有些人愁眉苦脸地抱怨说「我对体育没兴趣」,「我对英文没兴趣」,「我对音乐没兴趣」。你问问,他们当中十有八九是不是都考不好?

相反,你应该很少能看到,门门都拿一百分的人嘴上说「我对体育没兴趣」,「我对英文没兴趣」,对吧?如果他真的这么说,我告诉你,他那叫嘚瑟。

因为我们这样的人呐,很有意思,一件事如果能干好,我们就一定会产生兴趣;相反的,如果有一件事,我们怎么干都干不好,就很难有兴趣。

为什么呢?因为当你擅长的时候啊,你往往能带来几个效果。第一,越擅长这件事,你越有掌控感。

所以职场上的很多人,往往是觉得自己没兴趣,所以干不好;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是因为你干不好,所以才没兴趣

对于咱们大多数人而言,擅长是练出来的,不是碰出来的。

所以,其实兴趣这个东西啊,跟投资一样,你得先投入进去,才有可能有收获。当你投入到一定程度,你小有成就,你就有小兴趣;大有成就,你就有大兴趣;不投入,你就没兴趣。

当然,有些东西是你投入之后,你发现真的自己不擅长,这是有可能的。

但如果你问说「有没有什么事,是兄弟我不费吹灰之力,我不用下那么多功夫,我就能够擅长的呢?」我告诉你三个字,「你做梦」。

在于只要你付出就有收获。在工作当中,付出和收获,大概率上是一个正相关事件。

不要小看这件事,我们一生当中的好多领域内,付出和收获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你可能投入一切,却没有收获;也可能什么都不投,却有所斩获。什么意思?

比如说,谈恋爱这件事,如果我付出多少,对方就喜欢我多少,那谈恋爱就非常简单。可实际情况是,往往你追得越紧,人家越不理你,越不待见你;隔壁班那个帅哥,那个王八蛋什么都没干,但是女朋友他换了八个了。

如果你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多简单,多美好,你砸下去多少时间,工作成效就能获得多少提升,这叫什么?这叫付出和收获大概率正相关。而这个正相关,不是和别人比,是和你自己比。

我花五个小时做了一个PPT,那我肯定比花两个小时那个要做的好;我是业务员,我多跑十家客户,我多打一千个电话,我业绩肯定会上升;我是主管,我多花一分心思在管理上,多一点时间跟下面的人谈心,整个的部门运转就会更高效,对不对?

你可能觉得这再平常不过了,这有什么美好的?

你有没有意识到,离开职场,其实很难有这么好的事了。付出有收获,这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承诺。我们说的夸张一点,你就算是老天爷,也没有办法承诺,你的付出和收获能成正比。

你到了庙里,你砸锅卖铁全都捐出去了,你日夜烧高香,你老婆的病会好吗?你老公就不会出轨了吗?老天爷不会保证这一点。

所以还好,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公正、慷慨,且美妙的地方,叫做「你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这个地方叫职场。只有它敢保证你说「你只要放弃自己的私生活,就能升职。」

他当初来公司上班的时候,是看清楚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许在公司期间,他也确实得到了,但是最后,你却为了当初你根本不在乎,或者你没有想到的事情,选择了离开。

这说明,这其中一定有一个时间点是你没想通的,要么就是入职没想通,要么就是离职没想通。事实证明,大多数情况都是离职没想通。

进一步观察,你慢慢发现,入职的人,给出来的都是理性的理由;而离职的人,给出来的都是感性的体验。

以前,你们都知道我在一家很大很大的机构工作,那在那里面,我的领导告诉我一句话,叫做「人们都是因事而来,因人而走」,说的是一个意思。

因为入职的时候啊,你会考虑得很仔细,这期间,你参加各种测试啊,笔试啊,面试啊,连文字资料,连你自己那张简历,你都得写得非常漂亮。而这些流程,在帮助你更好地认识和分析自己。

所以当你最后选定工作的时候,是因为你判断「这里值得来」。而当你离职的时候,很多东西可能你已经得到了,你看中的,就变成了你每天工作时候的感官体验。你离开这家公司,是因为你的体验让你不想呆下去了。

就像之前网上疯传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写的辞职理由,叫做「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不好的体验当中,你只需要短短十个字,一个人就可以放弃一份工作。所以,一个是用判断,一个是用体验,判断是一系列的思考,体验是一种感受。

「我觉得我老板很烦」,「我觉得我的上级很烦」,这叫感受,这不是判断;「我觉得我被别人排挤啊」,这叫感受,这不是判断。而感受有一个特色,就是它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很敏感,而对已经得到的东西,就失去了敏感。

就比如说,我这时候拿手指头戳你一下,你立刻能感觉到,因为这是一个新鲜的刺激,你就非常敏感。

而我要问你说,「你能明显感觉到,其实你身上是穿着衣服的吗?」我保证在我问这个问题之前,你没有这个感受,为什么?因为你天天穿着衣服,你已经习惯了它。

凭良心讲,真不是这样。我跟你分享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叫做「你不可能通过更换游泳池,来学会游泳。」你找一份工作,你耗费了很多脑力,经过了很多流程,大概率上,你的判断可能是对的。

但是当你离开一份工作的时候,你依据的是工作瞬间的感受,你脑子一热,你就辞职了。而感受这件事,在很大程度上,是你心理定位的结果。

如果你把你自己定位成被动的人,那感受就是别人塞给你的。而你觉得自己的老板傻叉,你觉得他朝令夕改,是因为老板让你产生了这种感受;你觉得自己被排挤,是因为同事给了你这种感受。

所以你希望换一个老板,换一群同事,换一个单位,你希望接下来的别人,不要给自己这种感受。可是,如果你能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主动的人,这种感受可能是自己可以决定的。

比如别人排挤你,你可以决定你要不要在意;你的上级烦你,你可以决定,你是不是要受他的影响。这其实,就是咱们在课程当中反复提到的「主动性思维」和「被动性思维」的区别。

当你在问这个问题,叫做「凭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的时候。

你实际上问的是:凭什么他做自己的时候可以被接受,但是我在做自己,我怎么就这么不招人待见呢?」。

当然,老板叫错你名字,真的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从这件小事,我们有两个观念可以趁机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在我看来但凡是小事,当下了结就叫小事;事后去找补,就叫小题大做。

一种情况是,你是薛兆丰,老板记错了,管你叫黄执中,那你当着所有人喊出来说“老板,我是薛兆丰”,这种率真、没心没肺的样子,其实是老板喜欢的,你挺可爱的。

在场所有的人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还有的人,就是爹妈跟你有仇,你那个姓名啊,是生僻字,从小到大经常被叫错,你自己都习惯了。

你们只是上下级关系,或者叫雇佣关系,甚至叫合作关系,又不是皇上跟太监,你伴君如伴虎,你说错一句话就杀头,哪有那么严重?如果你既想长心眼,又想把心眼藏起来,我觉得你可能是剧看多了。

我前面说了,米未一直提倡一句话,叫做“有话直说是一种能力”。但是到了新的一年,我们把这句话给进化了,我们提倡的是“有话直说是一种责任”。

是什么责任?既是对同事的、对上级的,也是对组织、对公司、对企业的责任。最后我还要补充一点,有的老板犯的那种错误,的确会让所有人都尴尬。比如开大会的时候,把“鸿鹄之志”念成“鸿告之志”,把“莅临指导”念成“位临指导”,那这个就不是一个失误,这是一个错误,而且是低级错误。

这不是无心之过,这是老板有待提高文化素质。这个时候,你帮不了他,也不必当着大家的面纠正他。

相关文章

  • 职场课笔记

    就好像说,有人失业了,特别难过,那表面原因呢,就是没钱了,就是他失去了收入;但是内心深处,最最打击人的地方在于,我...

  • 职场课笔记 - 草稿

    就好像说,有人失业了,特别难过,那表面原因呢,就是没钱了,就是他失去了收入;但是内心深处,最最打击人的地方在于,我...

  • 如何用写作突破职场瓶颈

    熊猫小课笔记——如何用写作突破职场瓶颈 职场写作的核心意义:持续提升你的影响力 职场写作的三个阶段: 阶段1:利用...

  • 《快速提升职场形象——女士篇》学习笔记

    注:以下学习笔记内容来源自“得到app小V主讲的《快速提升职场形象》课”。 前言 行走职场,女士经常会遇到别人因为...

  • 如何提升心理韧性

    || 读书笔记: 《麦肯锡情绪管理课》学会正向思考,告别职场焦虑 心理韧性是发挥实力的必要条件,职场打工人最需要的...

  • 日常打卡Day14

    非舒适区打卡: ✅1.看书两小时《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看完啦 《追风筝的人》 ✅2.消灭屯课:熊猫小课职场写作 ✅...

  • 读书笔记-《职场投资课》

    《职场投资课》黄志坚·著作 读书笔记: 与自己合作的人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不甘心。在当今这个时代,最大的危机是没...

  • 由职场笔记摸索出的便利贴使用技巧

    工作以后,职场笔记取代课堂笔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职场笔记与学生时代的课堂笔记有很大的区别。课堂笔记是要把老师...

  • 挖掘优势,扬长避短

    今天的笔记,不像是读书笔记,更像是这周的感想,但这些感想最终又回到书/课里讲的东西了。 跟我的小伙伴讲职场上自己的...

  • 逻辑思维,帮我们理清思路和组织内容

    前段时间学习熊猫小课的职场写作,个人认为很实用,特将笔记分享给大家。如果你也对熊猫小课感兴趣,可以订阅,里面的课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职场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brt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