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谁决策?
“都是为了你好!”这是家长们,面对孩子时,最容易脱口而出的。然而这并不能给与孩子参与决策的机会。
正如《培养有梦想的孩子》书中所说,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抓住每一个决策的机会,把更多的决策权让渡给孩子,帮助他们一点点成长起来。
说道日常决策,被书中两周岁的“毛毛”选糖果的故事感动了。回顾自家娃儿,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前几天,陪二宝去书店看书,他选择了“坦克类”、“植物大战僵尸”等几本课外书,付费时,他哼哼唧唧说:“妈妈,能帮我卖两本或者三本吗?”
看着他祈求的小眼神,虽然觉得孩子喜欢读书而欣慰,但考虑到要培养孩子学会控制花钱的习惯,同时也需要孩子做出选择的能力,淡定的说:“二宝,我们说好一次只能卖一本书的,你自己好好选择一下吧。”。
孩子纠结了几秒钟,最后选择了坦克类的书籍。
这次经历,可以帮助孩子做出一次选择,慢慢助力孩子的决策能力吧。
去年七月份,正是二宝幼升小的过渡阶段。去读哪所学校呢?我们大家展开了讨论。
“二宝,我们现在可以有两个选择,四小距离妈妈单位近,方便妈妈接送你放学。五小距离我们的家更近一些,但接送你很不方便的。”我罗列了两所学校的优缺点和家人支持。期待着孩子给出自己的意见,我说:“二宝,你怎么看呢?”
二宝思索后说:“我想和自己的好朋友果果在一所学校,东风学校。”
二宝第一次没有从选项中选择,给出了自己的选项。
我解释说:“东风虽然可以和好朋友在一起,距离家比较近些,但爸爸妈妈因为工作时间不能接送的,可能你要住在小饭桌的,那怎么办呢?”。
孩子想了半天说:“妈妈能接我的话,我就在五小吧。”
看来孩子选择能与妈妈在一起。在小学招生前的一段时间,就这个问题,讨论过很多次,最后综合各种资源,选择距离工作单位更近的五小。在这样的过程中,让二宝体验了一次抉择的过程。
自以为孩子喜欢他选择的学校,虽然也逐渐适应了小学的新同学,新环境,可是几天前的对话给了新的觉察。
二宝说:“妈妈,我还是希望能够和果果在所学校,因为我们住在同一小区,一起上过几天的幼小衔接,如果在同一个学校同一班上课,那该多好啊!现在没有那样,真的有些遗憾!”。
一个“遗憾”又让我发现,原来孩子内心是期望选择和好朋友的,显然之前的决策在迎合我的想法。现在觉察,作为六岁半的二宝,内心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但可能会照顾到家人,而放弃自己的选项;或者二宝也不清楚究竟如何选择更好,这时依靠妈妈来做最后的选择。
也许这就是《培养有梦想的孩子》书中所说的,任何抉择,回头看时,可能会有一些遗憾。让孩子参与决策过程,可以慢慢培养孩子的决策能力,慢慢成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