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狂欢里,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每一个概念都让我们开启上帝视角,觉得自己彷佛无所不能。
这里分享互联网的另一面,张牙舞爪,阴森黑暗。或许就像印度宗教里的神祇,慈眉善目的背面总有一个恐怖像的陪伴。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3084/4a02e74b1c65e944.jpg)
最近发生了两件事情,细细想来,都有点毛骨悚然。
晚上九点打车回家,接到电话,仍然是客气地“您好,滴滴专车为您服务”,距离易到无法叫到车已经60天,我仍然无法适应这句瞬间拉开距离的欢迎语句。另有一次,哪怕我已经开了车门,人已经要下去了,我对服务很满意,还表示了感谢,但师傅仍然坚持,要把“感谢您乘坐滴滴专车”这句台词讲完。
难道滴滴在监听所有的电话吗?稍一打听,真相是,的确有监听,甚至不是我想到的通过后台语音识别的监听,是人工监听所有的司机来电······而且,滴滴已经引入了神秘访客制度,司机不确认我是不是神秘访客,只能一视同仁地小心翼翼。
我非常讨厌滴滴专车,但是没有了易到,我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选择。
晚上睡觉前,仍然习惯性地刷刷八卦新闻,却发现几乎所有地八卦账号都在一夜之间关闭。连犀利点评电影的“毒舌电影”也躺枪了。原由是“存在严重编造传播谣言、诋毁他人名誉的低俗追星账号”。这个理由也算公允,没什么可说的。可是,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多年经营,一夜被封,公民似乎没有申诉权利可言。两天过后,世界一片平静,彷佛这些账号从未存在。我顿时有种莫名有种危机感,言论自由的边界谁来定?“对不起,你想说什么,由我们说了算。”
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描述了一个无处不在被监控的世界,当年读起来像是个悲观的未来愿景描写,其实,我们如今,已经生活在一个无处不被监控的世界里了。
恐怖主义的悖论
9·11事件以来,恐怖主义的威胁成为了升级安全措施最好理由。至今,上海的每一个地铁站都在实行安检,火车站和机场的安检措施更是比往年提升了很多,不要说特殊时期的种种检查手段了。安检的时候,每个人都在配合着种种检查,这个时候没有人考虑隐私了,开哪一个包就开哪一个包,这是享受这项服务必须的代价。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用自己的方式试图在恐怖主义的阴影下偷生,是不是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恐怖主义呢?
无处不在的摄像头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现在摄像头无处不在,逃掉交通违章的概率微乎其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AI的流行已经不仅仅是下围棋了,带有人脸识别的摄像头已经开始取代传统摄像头出现在公共场所,“帮我们识别出了两名逃犯”,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现在的场景下完成一场犯罪而不被发现,几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尸体解剖、DNA检测、痕迹学、监控等等手段已经让犯罪成本越来越高。
手机是你隐私最大的敌人
如果上面的例子距离日常生活还有些遥远的话,看看你的日常,除了WIFI之外,最重要的是什么?手机!如今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手机的世界了。之前,有帖子警告大家,不要随便连公共WIFI以防隐私泄露,可是打开手机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在雷达范围了。
商场可以通过手机的移动判断自己的热点地图,只要你的手机打开着WIFI功能,哪怕你不链接,商场也能够通过MAC地址找到你。更不要说联网之后手机里面的APP了,每一个方便你生活的APP都是以牺牲隐私为代价的,你的联系电话、你的购物偏好、你最常用的地址、你最近要去哪里度假······是的,BAT比你更了解你。
可是,就算了解了这些,你可以放弃手机吗?你可以脱离互联网吗?答案应该是绝对的不吧。这就是我们的悲哀,不管你的使用体验有多么的不舒服,你仍然别无选择。
欢迎来到2084
高级互联网化的未来,我们会是怎样的呢?看过《三体》的朋友都知道,《三体》的思维是透明的,以至于人类的尔虞我诈成了为数不多的有效武器。我觉得,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透明的吧,从接入网络的那一刻起,我们已经没有秘密可言了。人类的每一个帖子像是给AI的粮食,最终一个超级电脑可以预测每一个人类的行为模型。
我们自己为信息封锁打造了一把利器,平台决定让我们看到什么选择什么,至于你相不相信,总有一天你会相信的。我们带上玫瑰色的眼镜,看到别人为我们精心设计的美丽。
关联荐书
《我,机器人》,从开篇开始到最终结束,这是AI进化说明书;看完这本,再也不用刷朋友圈里面关于AI的种种好的或者坏的猜测了。
《规训与惩戒》,福柯代表作之一,其中“全景式监狱”概念非常具有代表性,是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监狱呀 (蜜汁微笑 :)
关联荐影
《黑客帝国三部曲》,没有比这个更能代表人工智能的图景了吧,我们都生活的机器制造的幻象里,你可以像大多数一样生活在五彩斑斓的幻境,也可以选择像LEO一样,在一个看似真实的世界里扮演一个救世主,这根本没有区别,我们都是大脑的奴隶。
** 《机械姬》, 选择一个极小的角度去切入,如果机器通过了图灵测试,人和机器还需要区分么?
** 《黑镜1~3季》,文中描写的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在《黑镜》里找到故事,英国人用自己的黑色幽默,讲述科技的阴暗面;虽然到了美国人手里,变成了套路式叙述,但想象力的呈现仍然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