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韩国电影的运气,从1997年起变好了。
第92届奥斯卡,依靠《杀人回忆》封神的奉俊昊,凭借《寄生虫》斩获最佳影片、最佳国际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四座小金人,奉俊昊被网友捧成“奉锦鲤”,一度威胁了杨超越的地位。
1997年,金大中竞选总统成功,在釜山电影节上,他公开承诺政府对电影行业“给予支援,不干涉”的原则。第二年,随着电影分级制度的建立,韩国电影真正意义上开始调转向上。
得知《寄生虫》获奖后,国内的影迷们坐不住了,纷纷夹着键盘站了出来,指责国内的审查制度,阻碍了国内电影人的创作。知名韩国导演李沧东曾说过:“政治审查制度绝不是最坏的审查制度,最坏的审查制度是因为市场而自审。”如果“审查”的坎在每个电影人和观众心中,就永远绕不过去。
什么叫“审查的坎在心中”?《我不是药神》上映时候,我去观看,正要感动落泪的时候,旁边的大哥自己叨了一句:这玩意儿居然能过审?审查制度是阻碍,我承认,但容许这种阻碍横插在大脑中,限制了其他的可能,就是每一个电影人和观众的责任了。电影审查制度阻碍电影人创作了吗?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在夹缝中,也不乏《我不是药神》这种限制突破的优质电影出现。
1930年的美国,天主教教士丹尼尔·劳德公开宣称电影正在败坏人们的道德观,便起草了浓郁清教传统的《海斯法典》,直到1966年才取消。期间,依然诞生了许多美国优秀电影:1936年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9年豆瓣9.3分的乱世佳人、1942年的卡萨布兰卡。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最高法院的裁决下,电影获得了同新闻界完全相同的自由保障,好莱坞设立了自己的电影评级标准(Movie Ratings),其通过美国电影协会进行对影片的等级评定。电影业通过自我管理形成分级制度,这是成熟电影工业的必经之路。
行业通过自我解剖的方式进行内部的自我管理,倒逼行业的发展,不光是电影行业可以如此,其他行业甚至是产品也适用这种自我迭代的方式。
图片社交产品tata去年八月份的时候大版本升级,将内容审核权开放给用户,用户可以在审核板块对社区的内容进行违规或者不违规的判定,最终的结果,根据大多数用户的选择决定。让社区自我筛选,让用户自行判断,让产品自我净化。这是产品的自我管理。
保险行业也是如此。通过制定行业自律守则、共同遵守的费率和条件等公约,让行业更健康、高效的运作。
综上所述,怪审查制度的人你们清醒一点,把“审查”的坎从心上卸下再看看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