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芳华》,一开始,我不对这部电影特别感兴趣。因为我不熟悉那个年代,没有经历过。只知那是一个强国家机器统治的时代,看电影的时候,周围都是五十多岁的人,我想,也许他们会更有感触。
其实我又想,他们也不一定会有很大感触。因为影片中的文工团生活,也和大部分那个时代的人没关系吧。
文工团,本来算是奇怪的存在,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军队才会有。想来出于国家机器需要时刻抓住军队的思想目的,这就需要安排好每个部队都要有政委这样的存在,也需要时刻有文工团这样的存在。
所以文工团应该也属于少数阶级才体会过的生活。
我觉得观众不会有太大的感触,电影的故事和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都满远的。但是看完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对于芳华这个主题,看完后,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有感触的。
之前我去一个客户这里,聊到冯小刚,他说圈子里的人都对他嗤之以鼻。但是现在我觉得冯小刚是一位很有追求的导演, 虽然他也会拍出非诚勿扰2这样的作品,但我看了他的1942、看了唐山大地震之后,就知道他是不会满足自己只是一位商业电影的导演。他敢于去讲一些这个民族苦难的故事。
有追求的导演,是会去拍伟大的作品,作品是严肃的,不会让人哈哈一乐就过去。
电影本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电影本身是娱乐大众的产品。但他一定也有别的作用,这个作用就是引发人思考。让人思考,让人议论。
只取悦观众的作品,就是消费品,只是让人取得一些感官上的刺激,让人觉得有趣。打发时间,观众消费过乐过,作品的价值就结束了。
引发人思考的作品,更像投资品,受众的议论、思考本身在增加这部作品的价值,丰富它的伟大。
伟大的电影让人如鲠在喉,让人心神不宁。
这部电影让我心神不宁了。
首先,我就想到了关于善良的意义。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金腰带,当然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并不至于邪恶到杀人放火的地步,而只是有些我们每个普通人都会有的那些小小的不善的一面。但是好人落泪了,没有受到公平的待遇。如果善良本身是没有好的结果,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善良呢?人为什么要选择善良呢?是为了内心的安宁吗?
也许善良本身没有意义,就像有的人喜欢吃辣,有的人喜欢吃甜,没有答案,也许也不会有答案。我没有关于善良的答案,我也自知不能做到那些大善,但看完电影后,我知道它让我往善良上面更靠近了,让我知道我们不该去嘲笑那些不太融入集体的人,不该去以恶意对别人,更不该对任何一个人落井下石。
我想到的第二个问题是,他们的命运应该责怪谁?其中一定是有不能言说的战争,看完后,我更坚定了自己反战的想法。回去后,我翻了翻《邓小平时代》中专讲这场战争的章节。这个战争是高层领导人的大战略。大战略,有其合理性,但大战略背后有每个人的小故事,就悲惨了。每个人的芳华、生命在大时代面前就如蝼蚁。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些寥寥几句的大战略,如果以镜头方式展现给你,那是一车车被烧焦的躯体,那是一条条年轻的生命。
我想到的第三个问题是,这些芳华、生命不仅在战争面前会被尽情碾碎,而在更大的命运和时间之前,也会被尽情碾碎。
时代变化,白驹过隙,那些荣誉啊、激情啊,真的也是过眼云烟,阳光之下并无新事,那些父母激情岁月的年代,现在化为了偶尔的回忆、几张照片。我们现在这些激情,以后也一定会这样。所以开头我认为这部电影不会让很多人有感触,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有自己的芳华,如何让自己的芳华在年轻时候尽力绽放,如何又让自己在芳华散尽后可以保持平和,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课题吧。
真庆幸国内还有冯小刚这样的导演,能够继续坚持,能够有所追求,不取悦观众,站着,把电影拍了,让我们如鲠在喉,让我们心神不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