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不得不吐槽一下,这一种古代的''假''白话文真的很难读。
周进,六十岁老童生中了,范进,五十四岁中了。为什么周进将范进列为第一名,因为周进将他的文章看了整整三遍。整整三遍才得出来''天下第一的好文章''这一结论。
整整三遍,不是因为高龄的周进精力旺盛,而是感同身受使他产生了恻隐之心。
感同身受很难做到,因为它要求我们抛下我们已有的世界观去感受他人的艰辛,因为它要求我们有足够的包容力去设身处地看到他人自身的痛苦。
所以 如果不是那一些真的为他人考虑 那么只有亲身感受过那一种情景的人有这一种能力罢了。
如同周进,同样的经历导致他产生恻隐之心,恻隐导致差别对待。范进自身有才,这似乎是一件善事,因为发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这一种差别对待又何尝是判卷所要求的公平呢?
''感同身受''的危害不仅如此。
我们总是从我们自身的刻板印象去主动判断谁是那个弱者,谁是那个强者,恻隐之心随之产生,并选择帮助与否,似乎我们这样做了,就有了''感同身受''的能力。我们总是喜欢将这一些形容品质的''褒义词''贴在自己身上,这让我们产生自豪与优越。
而那一些我们所认为的弱者,开始享受这一种源于''怜悯''的给予,并将所有的给予定义为他人的义务,他们开始肆无忌惮地接受来自社会的馈赠,他们毫不掩饰自己弱者的身份,最终堕落。
''我是弱势的那一方,所以你必须让着我、帮助我,要不然你就是一个冷血的人。''这似乎是一个错误的逻辑,但是无数个弱势正在使用。
假的女权斗士使用这一逻辑来为女性提供福利,一些无良的老人用这一种逻辑霸占公共服务设施,一些熊孩子因为接受了这一种逻辑开始变得无理取闹。
因为大多数人的一颗想要去''感同身受''的心,导致对于某些特殊群体的差别对待,导致一些混乱的逻辑成为了一种社会规训。
我不是鼓励人应该变得冷血,我是想要人们在去差别对待的同时再多加思考,再多次换位,再观察一下他的收获。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感同身受啊。
我真的不希望有一天,人们因为自身假的''感同身受''使整个社会变的越来越诡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