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10 写作主题阅读-《作文十九问》读书笔记

2/10 写作主题阅读-《作文十九问》读书笔记

作者: 好多只番茄 | 来源:发表于2016-02-14 13:53 被阅读0次

第1问:文字是敏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文章写的是眼前景加上心中情,心情不同,物景跟着起了变化。

例如:杜甫的诗:林花著雨胭脂(点)(染)(落)(湿)。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

第2问:天下好文章有三个环节构成:目标在望,全力以赴,出现干扰

  文章的样式,对文章的布置。文章要写成什么样子,先看那材料应该排成什么样子。

例如: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目标)

夜来风雨声,(干扰)

花落知多少。(全力以赴)

第3问:构思的时候一定要抓紧题目,向四面八方延伸展开来写。

句子的发展:思前想后,左顾右盼,说长道短。

·思前想后:你有了一缸鱼以后-按时换水,放饲料

·说长道短:写热带鱼通常用记叙,用描写,但是在记叙描写之外,你也可以议论几句

·左顾右盼:注意力暂时移开(想想鱼缸旁边有什么?鱼缸周围有什么?你往左边以看,看见了什么?)

紧扣主题:找一根细绳子,绳子的一头拴上一个铁环,另一头拿在受里,你一面把铁环抛出去,一面把绳子拉紧了,它就一直在空中飞着画圆圈儿。

例如:鱼游———一条红色的金鱼在玻璃缸里游来游去。

展开对鱼的描写,对玻璃缸的描写,再加一点作者的心里抒情描写。

第4问:审题。

例如:勤能补拙。最重要的就是那个“补”字。

第5问:起承转合。

元代范德玑的《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起:要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想往下看

承:是起了头以后接着往下发展,使"起"的部分更充分。

转:议论文的转,是换个角度,说另外一层意思,记叙文的转,多半是写事情的变化。

合:(诗要有“言外之意“,也许用不着”合”,留下缺口,让读者去合)

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例如:

唐·李绅的古绝《悯农》为例。这首五言古绝,全诗四句,可谓每一句依次分别为“起承转合”的一个层次。“锄禾日当午”,写农夫在田里劳作的辛苦,是全诗的 “起”;“汗滴禾下土”,写农夫劳作的辛苦程度,是对起句的继续表述,所以是“承”。接下来,诗的视野离开了劳动场面转向了餐桌,并且提出“谁知盘中餐” 的设问,是非常明确的“转”;末句“粒粒皆辛苦”,既是回答前句的设问,点明主题,又是对全诗的“收”,也就是“合”。

词,如宋·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是“起”,是交代诗人写诗的时间、背景和状态;“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是“承”,是 承述诗人的状态,取以花喻人之意;“知否,知否?”是“转”,是对“海棠依旧”回答的反诘;“应是绿肥红瘦”,是“合”,是对“海棠依旧”回答“错误”的 纠正,寓意花与人同瘦,全诗“伤魂”的主题由此更加深化。

曲,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是“起”,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承”,是对眼前悲伤景 物的继续渲染;“夕阳西下”是“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无可非议是伤感主题集中表达的“合”了。

第6问:比喻很重要。比喻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整篇文章的小部分,用什么样的比喻,得看文章需要表达什么样的效果。

“大远景”的手法:远景,镜头摄出来的空间大,空间里非警务就相对低缩小,这是看上去警务就不像原来的东西,像是另外一种东西。

雨是抽不完的丝,织成一张大网,任我在网中挣扎。

落日如猛将手上吐出来的一口血

人生就是你驾着的一条新船,在一条陌生的航线上航行,手里的航图模糊不清。

例如:成语,诗歌里面有很多比喻。

光阴似箭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恩重如山

健步如飞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易如反掌

第7问:立意。如果不立意,材料是一盘散沙,而且每一颗沙粒都是死的。

第8问:有我 与 无我。

第9问:下定义。辩论有时候就像“定义游戏”。

一个词越抽象,它包含的内容越多。

第10问:单线推论法,不能推到极端。

推论,推测,推演,都是一步一步地找出来,一步步地作出来。

世界上的事都是纵横交错,互相影响,并不是一条路走到天黑,而是随时可能转弯儿,随时可能有变化。

议论文有“破”有“立”,所谓“破”,就是推翻别人的主张;所谓“立”就是建立自已的主张。

写议论文是入世的训练,抒情文是出世的训练。抒情文为己,议论文为人。抒情文独善其身,议论文兼善天下。

第11问:放大术

把气球吹胀了,吹大了,气球还是气球,你吹进去的气都在气球的范围之内。

把几个字放大起来

第12问:三段式:刺激—思考—决定

在我们的文章中应该若有若无 。(段与段之间 的界线弄模糊)

第13问:议论文三段式:赞成、反对、调和。

克服偏执

例如:《岳阳楼记》

第14问:文心

常常读诗。孔子曰:不学诗,无已散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大远景手法(“推镜”,摄影机往前推,景的纵深一步一步显现出来)

第15问:起步—展开—衰落

开始—高潮—结局(层次)

火柴的燃烧有起步,有展开,有衰落,也就是有开始,有高潮,有结局,很像是写一篇作品。

蛇衔其尾

第16问:增加词汇量

反复而不重复

这种种过去的小我,和种种现在的小我,一代传一代,一滴加一滴,一线相传,连绵不断,一水奔流,滔滔不绝。

第17问:诗可押韵也可不押韵。

诗常常把具体的说成抽象的,把抽象的说成具体的。

第18问:“传世” 文章,“酬世” 文章。

第19问:文学的功用:

1.提供娱乐

2.传递知识

a.文化遗产的承受

b.人情事态的了解

c.生活境界的提高

3.培养专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10 写作主题阅读-《作文十九问》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ctp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