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喜欢读小说,不喜欢读专业书。因为小说有故事性,读来好像再看热闹,有意思;而专业书充满着高深费解的专业术语,读起来如同肯没有肉的硬骨头,枯燥乏味。
对于学生来说,喜欢看作文书,不喜欢看教作文的书。理由不言而喻。现在有这样一本书,它是专门交给学生写作技法的专业书,但是它却非常有意思,让你恨不得一气读完。读完了还想再反复咀嚼。这就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呕心沥血著作的《作文十九问》。那这本书到底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下边截取几个片段来看。
师:苛政猛于虎的故事,你还记得吧?
生:记得,第一句是孔子过泰山侧
师:泰山旁边有老虎出没?把一个妇人的丈夫吃了,把他的孩子又吃了,可是那妇人还不肯搬家,什么原因呢?因为当地吴科正这吴科正三个字真是简洁,让人看了像听到一声迅雷
我怎么没这个感觉呢?老虎快把他一家人吃光了,她居然不搬家,不逃命,无苛政三次怎么能算是充足的理由呢?
那是因为你年纪轻,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苛政孔子周游列国考察症情,深知民间疾苦,他一听到无苛政马上就明白了,他不必再问任何问题,就告诉弟子小子之之苛政猛于虎也
苛政怎么会这么park证?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本书每个章节都以这样的师生对话的形式展开。读来如同在听师生两人聊天,明白易懂,无需咬文嚼字,费尽脑汁。并且读来还有一种现场感,如同身临其境,和名师沟通交流,每一次对话都会令你豁然开朗,带给破解疑惑,获得新知的成就感喜悦感。刺激着你不断的往下看。这就是对话体的魅力。
本书吸引人的第二点是:作者王鼎钧始终把读者中学生放在心里,他对知识的讲解是循循善诱的,而不是强行灌注的。他总能考虑到学生的一切疑惑,想学生所想,解学生所惑。他的讲解生动形象,善用比喻。他有一肚子的故事,新鲜有趣的故事让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让文章变得耐看。读者读书感觉不是在读书而是在听老人讲故事。听得入了迷。
比如他讲直线推理,讲了老财主让不识数的孙子记账,孙子画了一上午的道道也没算清一笔账。
比如,他讲刘邦宋太祖想法设法巩固中央集权却适得其反的故事。
他的故事信手拈来,诗词名言随处可见,显示出王鼎钧的阅历丰富,博闻强识。王鼎钧如同浩瀚的大海,随便翻腾几朵浪花就足以让读者为之倾倒。
这本书解决了学生写作中常见难题,比如怎样比喻,怎样写议论文,怎样推敲词语,怎样设置文章起伏,怎样构思文章等等。方法简单易行,举例生动活泼。
一个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写作者能够这样放下身段,蹲下身来和初学者亲切对话。用作者自己的话说目的就是想为黑暗中摸索的学生点亮一盏灯,开辟一条路。让孩子们少走弯路。这分用心值得敬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