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俞军的《产品方法论》,第二章讲到企业、用户、产品,结合自身做产品和用户研究分析的一些经验,介绍和分享关于如何理解用户的一些方法。
用户的定义
产品的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某个用户1个月有20次叫外卖的需求:
20次全用了美团外卖,可以说Ta是美团外卖的一位用户;
如果只有10次使用了美团,10次用了饿了么,那么这个用户就只有一半属于美团。
由于不同产品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当某个产品完全满足某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某累需求,才能可以说这个用户是这个产品的一个用户。
用户的五个属性
- 异质性:用户的特点各不相同,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
- 情境性:用户的行为受情景影响
- 可塑性:用户是可变的
- 自利性:用户追求个人总效用最大化
- 有限理性:用户虽然追求理想,但能力有限,也经常被骗
如何理解用户的行为
双十一到了,总会想想,我是不是要买点什么;再问问朋友们,他们购物车里都放了些什么?
虽然知道可能没便宜多少,还是会稍微比比价、看看是不是真的需要,都挺合适,那就买点吧~
用户具有个人主观的偏好和自身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外界的环境/情境的刺激下,会激发感知、解读、选择集合、模拟推演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在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考虑之下,会选择一个产品进行体验,并修正自己的偏好和认知。
对我的启发:
1)作为产品经理:
- 做一款产品或者设计一个新功能,都一定要从场景出发,理解“用户”的心理,通过不同情境假设,推演可能的判断与结果。
2)做好自己这个用户:
- 了解“套路”,学会“反套路”。
- 了解自身需求,不被外界环境迷惑,在有限理性下,做到真正的效用最大化。
如何理解用户价值
价值由主观效用决定。
- 效用是欲望的满足程度
- 欲望具有无限性和约束性
- 效用的最大特点是主观性。
产品的用户价值也是主观属性,由用户的主观效用评价来定义。
用户价值的三个特点:
- 认知依存:认知决定偏好
- 情境依存:有场景/情境,才有“用户”
- 经验反馈演化:用户总是变化的,所以产品也要跟着改变
小结: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对我的启发:
1)作为产品经理:
- 设计产品或者功能时,是否这个产品或新功能,能让用户有“哇”的感觉?新体验是否会比之前好,且替换成本很低?
比如,很多app有了小程序,真的很方便,也不用下软件,替换成本简直为负!
但由于一些产品在小程序端功能缺失,或者用户本身没有内存不足的情况,这时候,替换成本就比较高,新体验没有那么好的情况下,用户可能还是会使用app版,比如打车、叫外卖等等。
2)做好自己这个用户:
买新衣服时,多想想,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款式和颜色?增加这一件的成本和真正收益相比,真的合适吗?
特别想要的一件东西,是真的自身需要,还是被宣传的体验吸引,其实原先使用的东西也挺好,甚至替换成本很高?比如,换个手机,换个电视等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