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文化中,人的孤独感自然不同,可孤独感的影响因子却总是差不多的:羞怯和缺乏与人的连接,长期的低自尊,以及生活缺乏固定目标。
如果把这些影响因子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整个当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几乎就是故意设计出来让每个人感到孤独的——我们在格子间里做着现代的PPT纺织工作,在一个个划分好的窄小房间里休息,在地铁也不与任何人交谈。
我们无法与任何人短暂或长期亲密地连接。
不断地考试和筛选,用失败和淘汰去摧毁绝大部分人的自尊,告诉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接受吧,接受命运对你的摆布,你就是如此平庸,你就是如此失败,总是输给1-3%的人,你没有足够的好运和足够的努力去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而支撑着“受人尊敬”这一信念几乎就等同于权势和金钱,职业荣誉感这种东西是什么,不存在的,在专业里学习操练了十几二十年,决策却要让位给外行的领导。
低自尊是必然。
而当你成长到一个岁数才意识到,那些教导你勤劳、知足、安分守己的人,他们在偷,在骗,在抢,在达成无耻的勾当,他们告诉你你是社会中的loser,而你迟迟才意识到他们才是不从事创造的寄生虫。他们竟然还在无耻地倡导你忍耐,坚定地告诉你忍耐是美德,而愤怒是无能的表现。
告诉你为什么他们在倡导你忍耐沉默,要求你不要愤怒。
因为愤怒很危险,愤怒很麻烦。发出声响,就会让他们感到不适。人群的激愤更会让他们没办法安静地吃下午茶,打高尔夫,准备慈善晚会,在保护北极熊的主题下遵循dress code 试穿晚礼服。
愤怒太麻烦了。
可是大众似乎并不知道,多少次的社会进步不是谁的恩赐,而是愤怒的人群举着火把站在低处,一路抗争而来的。
我们却下意识地沉默,下意识地“莫谈国是”,下意识地不给任何人“添麻烦”,不把家人亲友置于危险之中,为此放弃愤怒,放弃发声。
只能接受这种堂而皇之的渎职和明目张胆的犯罪。在这样的一个氛围里,大部分正直的青年不断地经历挫败,又如何去说服自己保持高自尊。
以及大多数人都是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孩子而奔走,这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默认的人生目标。坐标系的简历是同学、同事、亲戚、朋友、邻居和前女友前男友,在这个不断噬咬不断互啄的过程中,人几乎都忘了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奋斗,到底是在为什么忍受。
在一次又一次的屈辱、妥协和败退中,人的自尊心早已经千疮百孔,又凭什么说服自己去“为荣誉而战”、“为正义投票”。
在这个机制里,不奖励勇敢,不鼓励善良,不称赞正直,不保护敬业,却打击勇敢、善良、正直、敬业,惩罚没有错的人,包庇无耻之徒,目的是为了粉饰太平。以及让对此不平、对此愤怒的人群闭嘴。
真不明白在这样无声沉默里到底是在酝酿和谐,还是在发酵民怨。
都是大局,都是要忍耐,那人的良知呢?良知也可以遵循大局原则吗。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有罪的。
哈珀李写到:“我想让你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勇敢,而不要错误地认为一个人手握枪支就是勇敢。
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已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
“你为了什么哭泣,雷蒙德先生?”
“为了人给人带来的苦难而哭泣——他们这样做时甚至想都不想。他们甚至都不愿停下来想一想其实他们也是人。”
我们已经习惯了赞美伟大,习惯与伟大共情。
一切日常的语言表达都是宏大叙事,像领导发言,仿佛这种宏大与普通人有关。却不讨论菜市场的豆角多少钱一斤,学校为什么一年给小孩发了三套远超市价的校服,身边的失业率和社保。
而伟大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伟大只会从胜利走向胜利,凯旋之后凯旋,可是伟大里如果没有对人的良知和朴素的正义感的尊重,这伟大只会让普通人恐惧。
我们又有什么勇气去告诉后辈们,我们该信仰什么?
这世界又有什么是值得尊重的......
- END -
*作者:一走肉,段位很高的心理咨询师,亦是没有心机的小可爱,喜欢嘚瑟和装文艺,喜欢就关注,四肢列队拥抱欢迎你,微信号:ndxj521,添加请备注姓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