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便考研考研那些事
浅析“考研”、“读研”、“硕士就业”

浅析“考研”、“读研”、“硕士就业”

作者: 余世鹏频道 | 来源:发表于2015-03-04 22:16 被阅读1488次

      考研的艰难,抑或读研的喜悦,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淘洗;多年以后,当迈入暮年的我们,再次翻开自己的“史记”,厉目查阅时,如果发现,几乎没有一个时刻是充满生命的活力而值得铭记的话,那么,这些年来机械的呼气和吸气,终究不过“南柯一梦”罢了!

一、考研

从高考说起

依稀记得高考那年,老师那句:“只要考上大学,你的命运就会彻底改变,一切都好了。”仿佛“咒语”般,这句话“诅咒”了当年的我们,过独木桥时,挤得肚皮紧贴后背,却从不敢“哎”一声!

时至今日,象牙塔内,考研蔚然成风,几多轻狂少年,趋之若鹜。经历过考研的人,都有一段“血泪浇灌”而成的励志故事:或愚公移山、蛮劲死磕;或志在必得、破釜沉舟;论坛上的“二战、三战哥”,甚至“五战哥”,比比皆是。

试问,你要考研吗?

是不是“只要考上研究生,你的命运就会再次‘升华’,一切就‘更’好了”?

对考研的思量,不仅局限于是否应该考研,而应把“考研、读研、硕士就业”一起考虑,才是全面而合理的;即“硕士三部曲”:考研,读研,硕士就业。

考研两大忌

一忌盲目跟风;二忌半途而废。半途而返,则两头不到岸:一头是老早准备找工作的同学都差不多找到满意的工作,而空缺的职位(更别提好的职位)已所剩无几;另一头,因为你的半途而废,研究生的大门则永远对你紧紧封紧闭牢。

所以,不考则已;要考,则一考到底。

考研的“机会成本”

执着于考研的你,可以有很多的理由:再圆“名校梦”,给当年高考失利的自己一个交代;换专业,拓宽知识面,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也无妨是最直接的那个:硕士学历。

是的,在你的执着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你或许会得到这些,但这是不确定的;此外,你为之付出的,是备考半年(至少)和读研(如果考上)三年时间;如果是海外读研,就是一到两年时间和至少15万元人民币。记住,这些付出都是确定性、铁板钉钉的;甚至一不小心,你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一段青春爱恋的感情。

更为直观的衡量,可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经济学当中的“机会成本”,是指把稀缺资源运用于当下,而失去的这些资源可能在其他地方运用而能够获得的最高收益。

对考研和读研来说,备考半年、读研3年,这些原本可用在职场打拼事业的时间所可能获得的最高收益就是你考研和读研的“机会成本”。这些“机会成本”的衡量,除了在该时间内赚到的薪水,还包括该时间内所学的职场技能,所积累的人脉关系给你带来职场的升迁,以及你的职场升迁所带来的物质(薪酬)和非物质(社会地位,名声)收益等等。

上述仅是考研的“机会成本”。那么,考研的“收益”呢?

考研与梦想

这世间,两样东西不能辜负:好姑娘和梦想。

梦想,或许是那“鸡汤文”所说的“人生该有的某次冲动”,言之凿凿却乏善可陈;或许是孔夫子所说的“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那个“是”,或许是你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舍不得丢弃的东西。

这次,你选择“考研”为载体,让梦想起航。

你走在了我刚走过的路上,前方烟雾缭绕,风雨兼程;沿途北风啸杀,一片苍茫;终点会柳暗花明,或差强人意,或一片光明。

选择考研,你要一考到底!

“智力”因素VS “非智力”因素

考研需要2个前提条件:一是经历过中国的高考,二是正常的智力水平。

一言以蔽之,决定考研成败的因素,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就是掌握考研大纲规定的考试知识,无论自学还是参加辅导班,能够掌握考研规定的知识内容,则是达到了智力因素的要求;而至于掌握同样的知识,不同的人需要的时间不一样,就是智力水平,即是领悟能力的不同了。

“非智力因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难度,即是熟练程度。在掌握考纲规定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反复看书和做题,以达到应试的熟练程度。多年的考试经验告诉我们:很大程度上,分数的高低,不在于题目会不会做,而在于你明明是懂得所考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但就是因为熟练程度不够,所以在临场考试的压力下,你无法解出来而导致失分。

2、看书百遍,待之如初恋。考研一般有指定书目,或者指定考试范围,需要反复细看,不断做题,还动手整理笔记,相当于按照自己的逻辑,把指定书目重新“手动编排”一遍。这就需要你有“不厌其烦”的毅力,就那几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红笔划了用荧光笔再划,就为了达到考试的熟练程度。所以,你要掂量自己,你是否有足够的毅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你的源动力,是否足以支撑你全身心投入去做这样机械而乏味的事情?

3、逐步开启“高考模式”。起早摸黑,拎着早餐去抢位置;另外,你要抽时间准备本科课程的期末考试;大四上学期,你还需要准备毕业论文,起码得写出提纲;另外,适当抽出时间锻炼身体,以保证你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复习。曾就午饭吃多少的问题,我自己做了试验:在保证营养成分和杜绝垃圾食品的前提下,不断去调整午饭的饭量,直到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一是消除整个上午复习带来的饥饿感;二是补足下午复习所需要的能量;三是不能吃得过饱,以保证中午50分钟的高质量睡眠;四才是兼顾色香味俱全。

4、平衡考研和感情生活。如果你没有拍拖,则是最好的;备考时间多从大三下学期到大四上学期末,你备考的同时,会发现身边很多同学去实习了;那些情侣正到情到浓处,一边花前月下,一边憧憬毕业后的“两人世界”;而你自己正在寒窗苦读,你的女朋友时不时抱怨你“什么狗屁考研,都没空理我,直接大段大段地把我晾在一边”,还有逛街、吃饭、看电影、圣诞节、过生日呢?这时候你能够平衡这些关系吗?

5、摆脱“噪音”的影响。作为毕业前奏的大聚餐,小聚餐,毕业旅游等,你需要巧妙处理;周围找工作的同学,经常出去跑招聘会了,而这一步,说不定你到3年后(读研结束)才能去做;回到宿舍,时不时听说谁拿到啥offer了、谁进国企了、谁进世界500强了、谁的起薪是5500+……这时的你,还会一如既往、心无旁骛地把考研坚持到底吗?

你会发现,只要智力正常,在充足的复习时间里,都能够掌握考试的知识和内容;而随着复习的不断进行,考研初试和本科毕业时间的逼近,“非智力因素”则显得越来越重要。

所以,最终决定考研成败的,其实是“非智力因素”:考研不是考智力,而是在考你的熟练程度和你的毅力。

行文至此,刚好一半。

二、从考研到读研

考研,是在一段不短且无法重复的时间内,做着不断重复且很乏味的机械记忆,机械解题;而读研,还是在一段更长的也无法重复的时间内,做着貌似和本科差不多的事情,而这过程也充满不确定性。很多人读研后(即便是海外1到2年的硕士),发现整个读研环境不是自己曾经设想的那样,到硕士毕业,仅仅多了个文凭;除了年龄的徒增之外,对事物观察的眼界、对事情思考的角度、对未来人生的格局规划和心态方面,却几乎没有实质性的进步,甚至所找的工作还是和本科相差无几。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从考研到读研的实质进步呢?

看远而不顾近

对考研到读研这样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事件进行剖析,不妨借用历史学者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即“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要看远而不顾近”。

我们知道,吃饭的目的,不在于吃饭本身,而是为了吃饱之后,能够有足够的精力去从事基本的谋生工作,甚至从事其他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创作,从而找到你活着的痕迹,即自我价值。

同样,考研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读研本身,甚至不在于硕士文凭,更不在于读研期间发表的,东凑西凑出来的“学术”文章。考研和读研仅仅是生活的一个历练过程,这过程当中会有很多“产出品”,而考研的结果(即使是炮灰或拿到硕士文凭)仅仅是诸多“产出品”中的一个“副产品”。所以要有“看远而不顾近”长远大局观,才能彻底给自己“换血”,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彻底沉淀自己;当硕士毕业之后,真正面对这个充满竞争和正邪交织的社会时,才能踌躇满志而从容不迫,世事洞明且人情练达。这样的你才算是真正的“研究生”,才真正明白读研的“成本-收益分析”。

那么,考研和读研有哪些“产出品”呢?

其一、一生受益的习惯。你会乐意且轻易地克服自己“过分的惰性”,逐渐养成早睡早起和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在高负荷的工作中,你不知不觉学会如何直击矛头,麻利地抽丝剥茧,游刃有余地提高工作效率。

其二、清新鲜活的朝气。年轻的我们,允许失败从头再来;一无所有的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失去,可以放手一搏;身体状态最佳的我们,可以高效进行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在考研的“硬件”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三、高屋建瓴的格局。考研和读研这段岁月,或许是你唯一一次完全基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你第一次破釜沉舟去做一件具有全局规划而牵涉多个学科,需要平衡生活多重关系和多种因素的事情,你自然会使出浑身解数,逐渐意识到并抛弃已有的“井蛙之见”;你的格局观,臻于高屋建瓴而大气磅礴。

其四、脱俗深邃的眼光。此次的心无旁骛,会增长你的韧性。你明白何为沉淀自己,何为“真正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在浮躁而迷茫的“90后”当中,你借此契机褪去“浮躁,浮夸,”的标签。这不同于囫囵吞枣读完一本教科书;不同于熬夜看完一部韩剧;更不同于名牌服饰或者高档奢饰品等带来虚荣心的短暂满足;相反,你会变得更加深邃而干练,随着阅历的积累,你对人生维度的洞察,渐渐和旁人拉开差距。

其五、慈悲宽容的忍让。你会看到诸多现象背后的本质:世事艰难,而知易行难,天下的确没有免费的午餐;诸多选择的背后都有易见的显性成本和不易察觉的隐形成本;“朝九晚五”的职场背后,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勾心斗角,而光鲜亮丽下的内心,往往是不为人知的苦楚;你真正能够体会父母的唠叨和无私的付出,逐渐减少对他们发脾气的次数;稚嫩的少年,青春的菜鸟,往往四处碰壁而头破血流,和朋友、恋人交往,你逐渐学会倾心聆听,学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多了一份包容和谅解,而少了一份锱铢必较和咄咄逼人。

诚然,清新鲜活的朝气、高屋建瓴的格局、质朴从容的大气、脱俗深邃的眼光、慈悲宽容的忍让,这些“产出品”都会深深地“嵌入”到你的骨子里,别人既学不来,也抢不走。回头一看,那薄薄的一纸文凭,还真是小小的“副产品”而已。

阅尽繁华阅自己

需要注意,仅仅靠考研和读研本身,远不足以使你获得全部的“产出品”;考研和读研仅仅是一群额外的“造血干细胞”,有了这些细胞,还需要配合“身体机能”的有效协作,铸就鲜活的生命。你还需要在读研期间(甚至在接下来的一生当中),多“读书”、多“走路”:阅读“文史哲”和讲述人间百态的浩繁卷帙;走到市井民间,接触底层的引车卖浆者流,抑或货比帝王家的高官巨贾,去品味人间百态,去愉阅人间的苍凉与繁华。

随着岁月的累积,你会窥视到,社会的罅隙中藏着太多人心的污垢;亦会看到守旧的理念如披坚执锐的堡垒一样,攻不可破;人性的贪婪与险恶,真情的温馨与可贵,亦会让你人生状态一如赤子,日久弥新;待你阅尽人间繁华,戳穿那无边之风月,直抵繁华之尽头时,你会看到每一片洁白的羽毛上,最终落满了自由的光芒,这岁月筛选下来的“金子”,才是你最后的财富。

其实,每个人终其一生,也不外乎如此而已吗?哪管你是王侯将相,或市井凡人。

三、从读研到就业

学术or职场

如果你喜欢学术(你如何知道自己喜欢学术?或者,你认为的“喜欢”,是真正的喜欢吗?),打算继续读博,以后任职高校,甚至出国深造,则可多花时间打好学术基础;但就大陆目前硕士培养情况来看,你喜欢学术还不够,还需要有一个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培养体系,大陆普遍的高校一直刮着一股很强的“功利风”,多数教授无法全心投入到学术科研上,“导师当作老板叫,学生当作秘书用”。所以,三年的硕士,想要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基础,以便很好过度到博士阶段,得花心思去找到你的“导师”(不是学校分配给你的那个名义导师哦)。

如果你对学术不甚感兴趣,你更要注重上述那些“产出品”的培养和践行。因为不碰学术,硕士阶段基本和本科差不多,“混过去”的,而那些容易量化的“学术成就”,如发表论文的数量,参与课题的级别等,大多是东拼西凑出来,没有太多实质的意义。所以你更需要思考那些恰恰能够为你定下以后生活基调的品质,那些不易观察,不易量化而容易忽略的内在品质。

硕士就业:职场的尴尬

一言蔽之:硕士的扩招和大量短期“镀金海龟”的数量激增,硕士就业情况一度令人大跌眼镜。

很多企业的招聘,会轻易把硕士和本科生同等对待。因为在一个信息互通的互联网时代,大家知道普通高校的硕士和本科生,在职场新人层面,几乎没有差异,无非是前者在高校呆的时间多些,年龄大些。所以女性的性别歧视,会是硕士面临的严重就业问题。

一旦心态不能摆放端正,总以为硕士远比本科地位高很多,你会不自觉地“恃才傲物和自命清高”;一方面,本科可胜任的工作你不愿意干,本科可接受的起薪你嫌低;另一方面,那混过去的三年里,你几乎没有掌握到额外的技能(也没有那个环境氛围让你去学太多的技能),也无法胜任一小撮门槛稍高,技术性稍强而需要硕士学历的工作;此外,学术性质太强的行业,比如高校教师、科研中心、金融行业的资深数据分析和预测,大多要求“985”博士或海龟博士,或者有多年相关行业经验的硕士。

你成了三明治的中间层,进出不得,高不成低不就。

那么,有什么是你能够做的呢?

既然意识到现实的就业情况,学历“硬件”并不能过多彰显你的优势,那么你首先应该摆正心态,放低自己;其次,别忘了你还有那些臻于宝贵的“产出品”呢,即使是同一起跑线上,你还有那些“造血干细胞”;再次,既然在“器物”层面没有太多优势,那就发挥“非器物”的品质,无论哪行哪业,你踏实做人,做到“深谙人性而世事洞明”,自然会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这才是“职场失落园”当中“诺亚方舟”。

四、小结

以上对“硕士三部曲”的剖析,乃个人“窥豹之见”;亦喜你来拍砖交流。

我所能做的,仅是尽一切可能,进行一次多层面的、清晰而客观的描述分析;而更多的结论,则有待于后来的考研人,自己给出。

诚望,此拙文不至于辱没了“考研人”这一励志群体;每一个考研人,都是凌厉的斗士。

考研人,铮铮铁骨,破釜沉舟;亦会志在必得、玉汝于成!

小诗一首,作尾:

考研之路似苍茫,俱向往,深思量,甚嚣尘土,请君莫彷徨;

北风啸杀掠考场,身似铁,心如刚,雄关不惧,成败自含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啊今年是匆匆:毕业一年半,工作也一年多近两年,从刚开始的惊慌失措到渐渐适应职场。然而,因为一开始的不自信,也因为专业知识的不结实和不良的工作生活习惯,在工作的过程屡屡碰壁,现如今,想转变,也多心有余而力不足。关键是,现在从事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百分百喜欢的。。而自己目前偏爱文学,于是想,要不要再考个跨专业的中文系研究生,听从我心,无问西东?然而,家境并不富裕,每月所得仅可果腹,那又如何能在养家与寻梦之间得一平衡?
  • YOUNG_FAN:今年二战考研,一志愿复试被刷,调剂到一所普通高校,最近思考很多,脑子很乱,对未来很迷惘😶
  • 八千知:身边朋友们一个个考研,打算就业的我有点慌,读君此文,才终于明白读研并不应仅仅为了高学历,而应当为了提升自我,磨练自己的品性,深受启发,感谢!
    a7b7c25a0bea: @八千知 所以你想读研了?
  • 57fa5278e2c8:有帮助
  • 15098f26e321:读完文章,忽然觉得视野开拓了些。不恰当比喻,若人生是米尺,或许考研只是厘米或毫米的刻度。拉开看,这只是一个阶段,无必要太在意,也不能看太清。平常心,平常待。不慌,不乱,重积累,会走下去的。感谢作者分享!
  • 碎沫:为结尾的小诗鼓掌👏
  • e9c42744322f:最后的这首小诗很棒
  • a14e5c17ad40:中肯不浮夸
  • 1977648f0ad5:很有道理啊!尤其对于现在大三的我挺有启发意义的。

本文标题:浅析“考研”、“读研”、“硕士就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bm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