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307462/c3b7af152c522e2c.jpg)
上周读了朋友的一篇文章,讲得是她和她父亲的故事。读完之后我沉思良久,忍不住写了好几百字的留言,跟朋友讨论这个话题。
留言里面我向她提了一个选择题,有两个选项,但她两个都没选,回复我说:
为什么要去选择呢,谁都不想发生这样不好的事,只不过命运给了你这样的牌,打好它就好了。
这段话点醒了我,有些事情本身的属性就是不可选择或不可改变的,比如有什么样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否疼你。
现在,我仍然非常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的一些事,父亲经常抱怨爷爷奶奶这不好那不好,即使他们已经入土为安很多年,父亲还是会时不时地抱怨,说到兴头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父亲都能抖落一番。
耳濡目染很多年,我也受到了影响。有时候跟母亲交流,我会重复父亲说过的一些话。有时也会私下里抱怨父母。
参加工作后,慢慢地自己想通了,再后来我发现自己竟然根除了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恶习。
但与此同时,我发现我的姐姐们却一直在延续父亲的思维方式。有时候打电话或者见面聊天,姐姐们会抱怨父亲如何如何,母亲如何如何。
一开始我只能听,也不知道如何回应她们。后来尝试着慢慢开导她们,但收效甚微。
这些事情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原生家庭出了问题,就一直会恶性循环,代代相传呢?
我很想跟读者转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来源于武志红老师的专栏。
故事的主角是PALA订制旅行机构的创始人孙博。孙博属于典型的留守儿童,她真正的养育者是奶奶。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特质,离不开奶奶的培养。例如,每当父母要回来的时候,她会几天前就拿一个小板凳,在家门口望眼欲穿等爸妈,记忆中总是阳光灿烂。奶奶这个时候不会说她傻孩子,也不会干预她,而是为她准备各种好吃的零食。
孙博读幼儿园时,因为精力旺盛,不睡午觉,为此幼儿园老师找奶奶谈话,希望奶奶能做点什么,结果奶奶果真做了很大的事。奶奶当时是很有名望的医生,竟然辞职,来孙女的幼儿园做校医,这样孙女中午就可以在她的医务室里睡觉。这还不算,奶奶对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不满,结果干脆自己开起了幼儿园。
我的朋友菜菜成长经历和孙博非常类似,她们都有一个开明睿智的奶奶。
讲真,我非常羡慕她们这些人,从小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然而,这种事情是不可能“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重新投胎么?扯淡。
武志红老师在专栏中总结说:
假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感觉就围绕着养育者的感觉转;而真自我,是孩子一开始的自我就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转。一个人的童年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和当下的关系模式,会呈现一致性,这就是命运。
这是我听过的关于“命运”最精辟的解释。根据这段话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不知道能不能站得住脚:
心理健康的人一定事业成功,但事业成功的人不一定心理健康。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姐姐们为什么三四十岁的人了,还在那里抱怨父母。为什么我毕业时选择了现在的工作,为什么我与父亲的谈话模式是那个样子?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但有一点需要提醒,原生家庭不可选择、不能更改。
所以,如果你从小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那你应该感到庆幸,因为这样的成长经历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挣扎。如果你的成长环境恰恰很操蛋,没必要抱怨,更不要顾影自怜。
不可否认的是:“命不好”的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经历更多的挣扎。
有的人不乐意了,有的人觉得不公平了。打住,这就是你手里的牌,它是好是坏,前半辈子你决定不了,后半辈子取决于你。
人生而不平等。每个人出生后享有的资源是有差别的,这不是你我能决定的。
就算上天给了你一副烂牌,你也要想办法打成好牌。正如李笑来所说:有什么就用什么,用什么就把它用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