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继续:前文提到,很多诗词看似为词其实都是近体诗,并非真正的词。那么,诗和词的转捩点到底在哪里?真正词的开始是什么时候呢?
本文为《汉语诗律学》系列学习笔记。这套书分上下册,我现在节选的是第二册第三章《词》的部分内容。
期待对诗词感兴趣,并且愿意系统学习的友友来围观我的这个专集《学习《汉语诗律学》》,我们一起努力吧。
有一点值得注意: 形式相同的调子,词牌不一定相同。譬如同是七绝, 而分别称为《清平调》《欸乃曲》《杨柳枝》《竹枝》《浪淘沙》等。
有许多词牌本是诗题, 《踏歌词》咏的是舞,《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杨柳枝》咏的是柳,《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绣球(《谪仙怨》《渔父》《忆江南》《潇湘神》等等, 莫不如此)。直到后代, 才渐渐地离开了“本意”。
有些词本是十足的律诗, 例如刘长卿的《谪仙怨》: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 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 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 江潭春草萋萋。
这只是一首六言律诗, 非但粘对合律, 颔联和颈联的对仗也是合律的。不过, 因为中间空格, 写成双叠, 就俨然是一首词了。窦弘余和康骈的《广谪仙怨》也是同样情形。
又如皇甫松的《怨回纥》:
白首南朝女, 愁听异域歌。收兵颉利国, 饮马胡卢河。毳布腥膻久, 穹庐岁月多。雕窠城上宿, 吹笛泪滂沱。
这简直是一首五律。
像《纥那曲》《清平调》《怨回纥》《谪仙怨》一类似诗非诗的词, 读起来是诗, 唱起来是词,这是诗和词的转捩点。由此增减一两个字, 就是真正词的开始。
例如:
(一)由句句入韵的七言诗变来:
渔父 张志和
西塞山边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二)由普通七绝变来:
潇湘神 刘禹锡
湘水流,湘水流。
九疑云物至今秋。
若问二妃何处所, 零陵芳草露中愁。
但是, 也有不是从近体绝句变来, 而是从古乐府变来,例如:
调笑 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 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由此看来,长短句的词确已胚胎于盛唐(如张志和、张九龄的《渔父》, 韦应物的《调笑》),至中唐而渐盛。王建有《宫中调笑》, 韩翃有《章台柳》, 戴叔伦有《转应曲》(即《调笑》), 刘禹锡有《忆江南》《潇湘神》, 白居易有《花非花》《忆江南》《宴桃源》《长相思》, 等等。大约自中唐以后, 诗人才意识到近体诗之外, 还有另一种诗体。不过, 当时还没有叫做词, 大约它只被认为曲或乐之类罢了。
温庭筠是词的第一个大量制造者。相传他有《握兰》《金荃》等集, 赵崇祚《花间集》收他的词就有六十六首。词该是经他提倡而更盛的。
他所用过的词式, 依现在所可知者, 共有十九种。如下:
1.《南歌子》 2.《荷叶杯》
3.《梦江南》(即《忆江南》)
4.《杨柳枝》 5.《蕃女怨》
6.《遐方怨》7.《诉衷情》
8.《定西番》 9.《思帝乡》
10.《玉胡蝶》11.《酒泉子》
12.《女冠子》13.《归国遥》
14.《菩萨蛮》15.《清平乐》
16.《更漏子》17.《河渎神》
18.《河传》19.《木兰花》。
到了温庭筠的时代, 词和诗才明显地分了家了。
温庭筠(约812—866)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词人。
温庭筠出身没落贵族家庭,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富有天赋,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或“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
温庭筠精通音律,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声情,成就在晚唐诸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很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文笔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称“三十六体”。其诗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顾嗣立重为校注的《温飞卿集笺注》。其词今存七十余首,收录于《花间集》《金荃词》等书中。
明天和大家分享:花间派鼻祖温庭筠最美诗词。
欢迎大家来围观我的学习笔记:学习《汉语诗律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