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作者: 专心志忧天下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23:57 被阅读0次

            2018年11月15日,星期四,小雨连绵。

            独秀峰下,漓江水畔,对于来自北国的我们而言,是新奇而兴奋的,灵秀的山水让这里的人们生活在画儿里、景区里。但第一天的学习结束后,我发现我们才是幸运的,因为我们一直亲近着灵秀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最纯正的语文教学思想。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开幕式上提到了中语会的来历,讲话的部长深情地说,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东北师大附中校园里,张翼健先生提议创办,才有了当年和今日的中语会,这深厚的“中语会”渊源,因为先生,让我们有了深切的眷恋心与亲近感!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王云峰教授在讲座中提到了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语文人的神圣使命,那是不唯分数论的坚守,那是中国经典文化的回望。教授尤其谈到“经典”的含义,竟与师父昨日报告中的解读一模一样。因为师父,我们一直在“对话经典,本真备课”的路上前行,并且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回归课堂,回归教材,回归经典。下午的四节语文课,篇篇指向经典阅读,老师们围绕王冕的“痴”、诸葛亮的“君子人格”、孟子的“大丈夫”说、孙悟空的“战斗力”,逐层展开、圆融、渗透着!专家点评里的惊喜,我们却觉得再熟悉不过,因为师父,我们已经步履蹒跚地跟着学了、做了近十年!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初中赛课的现场选在了百年名校桂林中学,走在校园里,古朴的文化浸润着每一寸土地。作为一个和师父做了十余年德育工作的我来说,一眼就看到了赛课课表中的“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即使高中也不例外。此时,眼前浮现了师父谈及我们不坚持常规健康课程时的气愤和失望,不觉羞红了脸。因为师父,我们的学校才可能因为更多人实实在在地坚守而在未来成为百年名校!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今日活动结束后,我们没有离开,与孙雪一起试幻灯、试话筒、试黑板;晚饭后,听她对空讲,一起改幻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学师父的赤诚,用惦念、努力与祝福助力伙伴,更是成长自己!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学习小雪儿的勤奋刻苦与全力以赴!祝福小雪儿马到成功!与小雪儿一起努力,载誉而归!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附:听课感受

            第一天的四节课,不断刷新着我对赛课的定义,也不断更新着我对经典阅读的理解。

          一个核心,直击要害。课课实现精准教学目标。

          《王冕读书》紧紧围绕“痴”字,《诫子书》始终贯穿“君子”,《富贵不能淫》不离“大丈夫”;即便是《西游记》也要在书海中逐渐凸显孙悟空的个人成长。

          巧设问题,处处思辨。课课都有亮点可寻。

          《王冕读书》中,教师设计:任选一处,以“读至此处,吾……”,加入自己议论或抒情的语句,你加什么?激发了原本沉寂的课堂,让我们听到了特别精彩特别有底蕴的学生发言。《诫子书》围绕诸葛亮希望儿子如何成为“君子”展开文字品析。《富贵不能淫》孟子心中“大丈夫”之“大”是如何表现的,进行深入的文本解读。《西游记》则是在两段视频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评说孙悟空厉害与否。

          融会贯通,彼此相连。课课都有经典外延。

          《王冕读书》从宋濂笔下的《王冕传》中彼此印证。《诫子书》多次提及《论语》,讲解“君子”时齐诵颜回一则。《富贵不能淫》从《孟子》中“小丈夫”和“贱丈夫”开始思辨,与“大丈夫”实现课内外的勾连。《西游记》是电视剧与经典原著之间,原著回与回之间的共同阅读。

          每一位选手风格各异,但都有其独具风采之美。声音动听、教态亲和、读书积累丰厚、才情丰沛。

          今天的课特别好听,书声朗朗,书香四溢。这也许是出来开眼界的幸运,更是师父坚持带我们捧读经典时所言:经典阅读的课堂,本身就是美好的语文课堂!

                                                        ------王明欣

            华山论剑,高手过招。选手对见学生的时间分秒必争,对课堂的问题精心设计,看似随意的一句话都充满玄机。我面对这种紧张的气氛很兴奋。全国的语文老师汇聚到这里,大家的研讨氛围浓,认识不认识的都在谈论,你喜欢哪一节课,为什么。这可以简化为对于第二节和第四节,哪节课更好的问题。

            我个人更喜欢第二节,老师娓娓道来的感觉,让听课的人没有不安全感,前面的三分之二我是完全被吸引了。对于《诫子书》一课,我比较欣赏的是她的问题设计,看似轻松随意,又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我比较遗憾的是老师重视了“君子”,忽略了“劝诫”之意背后的挖掘和思考。情感的表达和君子的推崇没有关系吗?我总觉得她有很重要的没有讲,可是我说不清楚是什么。拓展部分其实是想成为亮点的,遗憾的是听课的人没有文本的载体,很难进入情景,另外,没有大量的资料查阅、朗读背诵,学生也很难在短时间进入到这些家书中,哪怕只是选段。第一天,我记住了说话像唱歌一样的谭悦老师。

            第四节课,暂时不想多说,因为多了了解,带了偏见,说出的话可能不公允。做两点质疑,一是面对初二的学生,很多幼稚的表达是不是不合适,二是老师的话太多,如何体现课堂的学生主体性。其实,还有很多疑点,让我对这节课本身缺少关注。

                                                ——陈    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桂林研课游学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fp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