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通过隐喻,聊到知识的发展,进而谈到影响力、以及如何扩大影响力。比较杂,但自有逻辑。
隐喻,老师的解释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老师还用“铺地板式理解”进行了生动的阐述,我特别喜欢这个解释。什么叫做铺地板式理解呢?就是把一块地板铺下来,然后踩着这块地板往前再铺一块,这样不停的重复,铺着铺着就会把整个地板铺完。但是在铺地板的过程中,必须踩在前一块地板上,才能往下去铺。这是目前人类理解未知的方式。
这个例子特别的形象的说明了人类思维的几个特点:
第一,通过已知理解未知。
第二,人类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
我们解解数学题,有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层层推进直到最终结果。如果你很聪明,一下子从第一步跳到第四步,即使答案正确,但也很可能被扣分。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脑补这些省略的步骤,这就是破坏连续性的后果。
要成为KOL,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粉丝,首先要想想怎么多快好省的给对方铺上这层地板,让对方能理解你的思想和观点。这层地板包含多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渠道,对方有方式能接受到你的能量;另一个是对方能够解析接受到的信息,那就需要你的编码方式是对方能够理解的,也就是要和对方的已知有交叉。但要真正形成影响力,还需要把这些信息种入别人的脑子里,生根发芽。
那么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种入别人的脑子呢?这就得说说模因理论了。
模因,这是从众所周知的“基因”延伸出的一个词语。它是文化的遗传因子,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比如某个人大脑中的观念,就是一个模因,通过模仿或是学习复制到不同人的大脑中。经过复制的观念与原来的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产生变异。这些相似但有所不同的观念,在散布时相互竞争,不同的内容影响其传播能力,因此出现类似天择的现象。(这段转自百度学术)
这个是把达尔文进化论的理论转移到文化领域。即使只具备基因的基本常识,模因理论也不难理解(这也是通过已知理解未知)。模因的这一套理论,从诸多社会现象来看,有其合理性。
我个人认为,模因传播的成败,取决于能否找到传播的载体、载体的多少、载体再次传播的能力。总而言之,载体的素质会影响模因的传播效率和效果。广告传媒、各种综艺节目,总爱邀请那些有众多粉丝的大咖、明星代言或者当嘉宾,就是因为他们是非常优秀的载体。
载体选择的精准度,也会影响模因传播的效率。目前的网络平台,通过各种APP收集到的大数据,能分析出非常准确的私人信息,然后一文千面,因人而异推送广告、新闻资讯等,事半功倍。
此外,我认为模因和载体是互相利用、互相影响的。打铁还需身体好,模因自身的素质是首要条件。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打好基础;在模因的包装上,另辟蹊径。比如“李家有女,名子柒”的李子柒,红得发紫,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她挖掘出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梗:大众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想象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李子柒这三个字,已然是某种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的象征,并且深入人心。这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模因传播。
因此,要增加影响力,可以从这几点出发:选择受众,了解受众的知识领域,按照对方理解的方式投其所好,精准“营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