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下文,仅仅是学习汇报,阅读的人请用系统观的观点进行阅读,按照传统的价值评价体系进行阅读并且对号入座者,慎读此文!在这里朋友的定义是:同修为朋,同道为友;做为朋友我提交这样的答卷,希望对我的朋友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5月份佛山工作坊结束了,心得大大的,满了吗?没有,还差好多,“好多”。是多少?离场时 “恋恋不舍”的程度有多大,“等待装满的空地”就有多大。此刻,观看大家留言“收获满满”,如果我也这样说便是自欺,不诚。之所以有差别,大概是对“满满”这两个字的定义与大家有分别吧。
3月5日,我在朋友圈内写道:“2017在明白自己是谁的同时也做到了爱自己、关注自己、尊重自己、为自己负责;2018一定学会并做到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此次参加这个工作坊实际上是为实践此而来,写这个心得亦为实践此而写,亦是当下对“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的实践。
以下心得就本着不自欺的原则如实记录。如何理解和感悟朋友自由地发挥。
称谓
离开校园进入社会生活的这些年里,同事以及社会中相识或不相识的人对我的称谓有:范双、老范、范大哥;2015年有人称我为范爷,记得当时我的直接领导为这个称谓还同当事人起了争执,并告诫当事人:“大家都在一齐共事,要彼此尊重,如果对范双有意见可以当面讲,而没有必要含沙影射,采用这种取笑的方式来表达,当然啦,如果不想合作可以给你换个位置,”当时心中主要的感受是,两个大男人为了这么一点小事起了争执,太不值得了;同时感觉是自己不好、做错了事,让他们彼此生气,按照这种感觉我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方式来处理,今日回想起来,才知当时自己欠缺必要的“事非观”,对任何人都采取讨好的心态去应对;现在回到当初的当下,认真地感受哪个时刻的当下的我,其实在哪个当下我是有愤怒的,这份愤怒是直指哪个叫我范爷的人的。只是哪个时刻的当下自己的愤怒被自己的讨好人的心态所遮避罢了。当时当下的心态是“如果此时我表达自己的愤怒,会被其他人评价为没有涵养的人”,哪个时刻的当下我更注重别人眼中的我自己,而不是我心中的我。也就是在自欺,如此处理当时的事,想信那个庇护我的直接领导心中会有别样的感受吧……世事是自造的,际遇亦是自造的,这话是真的。
时间流转到2017年,开始参加导师班学习,一同学习的有七个人,外加一个老师,共8个人,彼此相处应是简单的事,但在对我的称谓上亦是花花色色。这次佛山学习表现的特别突出。
首先是我的女同学A,A同学在我们第二次聚在一齐学习的时候,对我的称谓就发生错乱:一会叫我范老师、过一会叫我范师兄、换个时间又叫我范叔叔、另一个时间又叫我范大哥;同时时不时还要和我也和其他同学商量商量:这个人叫他什么好呢?虽然有人告诉她:这就是一个同学,没必要刻求什么,但在她而言,还是不能确定。
面对她,我的内心之中涌现的画面是:一个年级很小的小姑娘面对一个成年男人,她的心情是紧张而不安的,那么这份紧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她自己的事,我不能去回答,也不能去探究。我唯一能做就是善意地面对她,她把我当成她生命中任何一个人的身份投射,我都是同意的,心中唯一的期盼就是:你安好,我和你是一样的,仅仅是比你年长的一个同学!
其次是我的另一个同学B,B同学有理论、有水平,待人热情,很会关照人,年级比我小好多,他对我的称谓有:范爷、双爷、范叔,这些称谓是从这次佛山工作坊开始的,当他这样叫我的时候,我内心之中的画面是高高在上的一个人,满脸的傲慢、藐视地望着我。现在回想起2015的当下,心中的画面是一样的。
为什么对同学B的感觉与对同学A的感觉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是因为一个是女同学另一个是男同学而重色轻友吗?答案是:否定的,造成差别的原因是在当下(两人叫我的时候)我对他和她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她给我的感觉是:她在寻问我:这样称呼你,你没意见吧?他给我的感觉是:理直气壮的、奋不顾身的。当身边另外两个同学C和D质疑他这种称呼的时候,同学B显的满不在乎:我就这样,你能把我怎么样呢?有“无忌惮、死而不厌”的气势。
同学B的表现让我想起2015年我的直接领导就别人叫我范爷的时候,为我出头的事情,回到当初的当下,我能感受到当时我的直接领导与叫我范爷的哪个人当时的心态与感受,到现在这个时候我才想明白,什么是无明,就在哪个当下,我是无明的,1、不明白自己是谁,2、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直接领导会为一个称谓而挺身而出,3、不明当初的当下我想要什么,4、不明白怎么样做才是“爱自己、关注自己、尊重自己、为自己负责”
再次是同学E,她长的瘦瘦弱弱的,比我入学时间早,是一期的学员,则接触我的时候,没有见面她叫我师弟,见面后她有短暂的沉静,而后叫我大哥,这次佛山工作坊,偶而叫我范叔,当她叫我范叔的时候,我的内心画面是她看到A同学叫我范叔而感到好玩,所以她也跟着叫,当我提出“你这样叫我,那么另一个人她又当叫我什么呢?”这个时候,她知道这不是个好玩的游戏。
还有一个人,这里叫做F吧,当她看到我的问题:“同学B你叫我双爷,那么F她又当叫我什么呢?”F尽然回答我她也叫我双爷,看到这个答案,我的第一反应是乖乖这是哪家的伦常呀?整个乱了套;第二反应是F这个人的当下的心态是看热闹不嫌事大,所以伦常的讨论与实践终止了。
生死
这里提到生死是指活着的人不愿善待自己的生命,渴望与已故去的家庭成员享受相同命运的一种现象,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大致的表现是(仅限我观察到的):
首先当事人会有无力感、对身边的事物没有兴趣;这种人在行为上表现的文文弱弱无精打采;走路时眼睛向地,就如同他或她要在泥土中寻找什么一样。
其次当事人表现的我行我素、无所顾忌、对自认为好玩的事表现的极度狂热并达到忘我的境界。在谈论失败、疾病、死亡时候无所畏惧、有笑对死神的神态。
不孝
个案背景:丈夫的弟弟赌博,欠下大笔的赌债,丈夫与妻子做生意替弟弟还债,维持时间长达28年,丈夫爷爷去世多年,
代表场景:孙媳面对自己丈夫的爷爷、奶奶弯腰鞠躬,这个时候导师点我做个案中丈夫的代表,上场后不自觉地站在妻子的右手边,轻轻地抚摸妻子的后背后,也妻子肩并肩地站在一齐并弯腰鞠躬,时隔不久,夫妇两同时面向丈夫的爷爷、奶奶下跪;又时隔时间不长夫妇两又同时面向丈夫的爷爷、奶奶五体投地,过程之中,奶奶一直认为孙子姿体不标准,对孙子即打又骂,到最后她骂出了“不孝”的话语,……好长的时间过去之后,丈夫侧身望向自己的妻子,始知她已经不在身边,而后起身盘腿直起腰来,他的奶奶如影相随,伸手压在肩上,嘴里道:“跪下”。这声呵斥让孙子的更加直挺地挺起了腰身,决绝地站立起来,毅然离开自己的奶奶,奶奶如鬼魅般死缠,孙子步出场域绕场急行,奶奶紧随其后,孙子步到门口,面向门外,手伸向门把手……
分析:孙子夫妻两,按照奶奶的意愿替弟弟偿还赌债28年,到头来落得一个“不孝”的名声,为什么?
在心态上,做为孙子的代表从上场到独自一人站立起来之间的这一段时间里,他是闭着眼睛的,即没有望向任何人,也没有观察任何人、任何事,只有身边的伴侣柔软的身躯让他感到温馨而安全,为了与妻子成为同类,他也亦步亦趋地追随妻子弯腰、下跪、五体投地。在了解到妻子离去时,亦步亦趋地离去,只是离去的态度要比妻子决绝,伴随着离去动作孙子内心之中升起了怒火,这份怒火是可以感知到的,是直指奶奶的。如是奶奶眼中的“不孝”应当分解成下面这几个方面:
首先:面对着爷爷、奶奶,孙子关注的对象是自己的伴侣,而非自己的长辈,这是一“不孝”
其次:孙子不问是非,仅仅为了同自己伴侣一样,而去做与伴侣同样的事,没有承担长房长孙应承担的责任,是为二“不孝”
再次:孙子直接面对祖父辈,全然不知应当给予自己的父母应有的位置,是为三“不孝”
第四:场域中之所以没有父辈的位置是因为自己给自己定义为成功人士,无所不能无所不为,好为人师,这是四“不孝”
有此四“不孝”,奶奶骂的“不孝”应当是成立的。
书写到此仅仅揭示了问题的根源,没有解决的办法就谈不上:“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也就完不成我的2018的成长目标,所以增加下面的建议送给当事人,但愿用的上:
首先:在这个小家庭中妻子是主导者、丈夫是跟随者,所以妻子如果做到了“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那么丈夫追随妻子亦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其次:要克服掉“我是事业有成者”的心态,明白在家族里,无论你在社会上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回到家中你仅仅是个孙子、孙媳,上面有公公、婆婆、爷爷、奶奶,当孙子孙媳的如果把家里全部的责任担在肩上,对长辈而言应当是大不敬、也是一种傲慢。
心灵成长
什么是心灵成长呢?用最普适的文字表达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自己对过往时空内所做的一切事、决断、情绪表达都不后悔,换言之,面对自已所作所为能够用正常的语气、正常的语速心平气和地说出:这正是我想要的,如果能达到这样的心态,就可以说:你的心灵已步入成长。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以有好多后悔的事情发生,大多数缘于我们在与人交往、进行事物决断时是听从自己的感觉的召唤的,而不是凭智慧去决断:
当看到别人用另类的名称称呼同伴的时候,感觉到双方的关系是友善的、是安全的,就自认为“我也能够这样称呼他”并付诸实际,在引起的反弹后,内心升起:这个人心胸太窄的评断。这个心理过程就是依托感觉行事、决断的标准答案。
相对于那个反弹的同伴,如果他在反弹的过程中和反弹结束后不能心平气和面对自己的行为,任何的解释、推托仅仅能够说明:他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的心灵成长的路还很长;反言之:如果他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行为的后果,不解释、不抱怨、不评判,仅仅承担行动带来的后果,那么他的心灵成长就在道上了。
心灵成长在传统文化中讲是修身,修身到底在修什么呢?仁爱之心、慈悲之心这是宗教团体中常说的,在我们的国学中是这样讲的:修身就是把与生俱来的: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好品德发扬出来,这四种品德不是靠后天修养修出来的,它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修身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把我们与生俱来的智慧开发出来、并发扬广大,在日常生活中懂的取舍、明辫是非、进退适中;不做无忌惮、死而不厌的事,也不做不明就理一味跟从、耗尽财力仍是“不孝”之人的事。“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这种品德就是智慧,他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与生俱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发扬广大。
具体生活实践中怎么做呢?
1、要明白,修身是修正过往生命中不自觉接受到的自己心智模式、行为模式、语言模式,把这些模式都恢复到与生俱来仁、义、礼、智的模式上去。
2、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采取怎么样的行动、语言、心念都要保持自己心平气和,一丝丝的勉强都不要有。当自己无精打采的时候,要问自己是和那个过往的亲人在一起,邀请他或她来到你的身边,让他或她陪伴着你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在此其间:傲慢的人,要谦和;无所顾忌的人、口无遮拦,要敬畏;爱讨好别人、自认过错的,要尊重;处世谨慎的,要展现绽放自己;
3、如果你想要拒绝的时候,要面对,海灵格讲:我允许接受…、我允许拒绝…、我允许任何…;这么多的语句中的重点是“我”,而不是“允许”
4、不要被道德评判所束缚,不要过多地关注别人眼中的你,要想信自己、要想信自己的身体感觉、尊重自己的身体的体验,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让自己保持心平气和。包括怒气冲冲的时刻。
5、一但形成满足自己身体的体验的心智模式、行为模式、语言模式就要无时无刻地保持常态,并应用于生活实践,即使是点滴的实践机会也不要放过;
6、重视与人交往时的不同感受,要想信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要在事上练,个人独处是要静思,心存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心念,坚持用新的日用平常的模式替代旧的模式,并努力使之成为习惯。
7、重视极端环境极端事件上自己的心灵体验,要敢于直面生活,而不是闭着眼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