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来无事,走进电影院,看了《人生大事》。这部电影节奏很快,常常上一个小故事还没有结束,下一个小故事就紧锣密鼓的展开了。

下边有剧透,慎入。
各种巧合之下,小文和莫三妹及王建仁住到一起了。莫三妹不同意,认为哪咤造型的小文他根本照顾不了。王建仁看在钱的份上,积极要求和小文一起生活。几天之后,该把小文送回去的时候却发现小文送不回去了。莫三妹想继续照顾小文,这次轮到王建仁坚决不同意了。但最终,王建仁还是没能别过莫三妹,小文成了他们家的一员。
看到这里,我立即想起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以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这个小故事结尾一句很有意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言外之意,华歆比王朗高明多了。
但就在这个故事前,《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另一个有关华歆的故事: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看前一个故事,我们还会觉得华歆人品很不错,但和这个故事连在一起看,就感觉华歆境界也不过如此吧。
如果再看《三国演义》,那就更尴尬了。
《三国演义》记载华歆带兵入宫收伏皇后,后人有诗叹曰:“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东汉末年三位名士合称为一龙:华歆(龙头),邴原(龙腹),管宁(龙尾)】。
可是,反过来想,华歆王朗乘船避难时,华歆能够急不相弃,人品应该不至于如此呀,因为,急不相弃,是需要很高的定力才能做到的,就连汉高祖刘邦也在这件事上现了原形,《史记-夏侯婴传》载:
至彭城,项羽大破汉军。汉王败,不利,驰去。见孝惠、鲁元,载之。汉王急,马罢,虏在後,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於丰。
于是,查《三国志-华歆传》,华歆也没那么不堪。华歆初事孙策,孙策死,曹操征华歆,孙权不愿,华歆劝服了孙权,送华歆去官渡: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歆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华歆至魏后,曾代荀彧为尚书令,魏文帝时官至相国,魏明帝时任太尉,死后谥敬侯。但他也确实带兵入宫抓了伏皇后。
人性复杂呀,想通过一件事去识人,诚为困难。
于是,我们在电影《人生大事》里就又看到了一次反转。莫三妹和小文相处日久,情逾父女,但小文的妈妈找来了,莫三妹觉得小文和妈妈一起生活可能更好吧,就在一个雨夜里让小文妈妈把小文接走了。得知消息的王建仁非常愤怒,严厉斥责了莫三妹一通。
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呈现给我们的是对人性善良的深刻解读,与父子、父女之间的温暖亲情。
值得一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