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超高速增长之后,国内的电影票房在去年增速突然放缓,众多电影票房低迷导致赔钱,这给了很多业外投资人当头一棒:原来这个热门行业风险这么大。
实际上,即便是过去几年国内电影市场快速成长的时期,能被放大出来的造富神话仍然只是少数。在每年数百部完成拍摄的电影中,只有不足一半能够上映。而随着市场的震荡,资本层面、版权层面的各种风险则被放大了出来。
本届北京电影节上,新传智库风险研究院联合中国高校影视产业与管理研究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了“影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论坛”,数名业内专家评述了当前业内的风险并探讨了应对措施
新常态下的七大风险
过去10年中,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从30亿增长到超过450亿。去年开始,中国的电影市场增速放缓,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除去增速放缓,观众对电影的需求改变、以及产业结构面临调整优化,都是当前电影市场的新常态。而在此背景下,尹鸿同时总结了七点当前影视行业的主要风险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1.投资风险
随着市场潜力缩小,不专业的投资、明星天价片酬、电影产量过剩、市场竞争过度等,都会直接影响到电影投资的效益。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资需要像好莱坞一样专业化,业外投资不能直接投资电影,而需要投资到电影的相关投资基金,更不能像中国当前很多资金一样,会干扰到导演以及演员的选择。
2.资本市场的风险
前几年一些爆款,导致国内大量企业在资本市场获得了很好的溢价,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的资本非理性涌入,这些资本不是想拍电影挣钱,而是想靠影响力赚钱。当前的市场大部分的影视公司都在跟着行业走下坡路,也使得这些影视公司在资本市场影响力下降。所以我们需要企业要扩大产业链,提高风险控制水平,以降低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
3.产品生产风险
2016年市场上也仍然有好的电影,但是去年开始中国电影市场爆款减少了、黑马减少,且仍然有大量的电影得不到充分的放映。电影越来越多样化,观众的选择越来越差异化与多元化,所以针对不同观众、不同市场、不同档期、不同需求整合电影开始成为必须。
4.影院影厅建设风险
中国现在的银幕数量已经多于北美,但是影院的增长大于观众的需求,导致大量三四线城市的影院实际上票房收入在下降,平均收益在下降。影院需要进一步标准化,增加衍生品等收益,提高影院的经营效率。
5.观影需求减弱的风险
去年的观影人次有所增加,但是增幅很小。因为没有足够好的产品和足够优质的影院去刺激观众,大家可能停留在网络上看大电影、网剧,或者在电视上看电视剧。影院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环境,一定要培养观众的消费欲望,做好服务、留住观众,将是未来更重要的挑战。
6.产品预测的风险
高速发展的市场很难判断,风险评估同样非常困难。而且当前国内的市场不成熟,观众的变动性大,预测手段的落后,导致电影票房的预测很难有真正的准确性。因此当前需要结合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观众的特殊性,建立一套中国特色的电影风险和评估体系,可以用规律性去提供风险评估项目。
7.电影市场不规范的风险
这几年电影产业中出现的各种怪象,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包括偷漏瞒报票房、版权偷盗、不公平竞争等等。之前很多问题不规范,如果不解决,未来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刚刚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是否能够有效遏制电影市场的乱象,也将是电影风险管控的重要方面。
风险要提前预防而非事后处理
尽管当前电影行业风险不少,但是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陈鹏同样认为,当前的电影风险管控非常难:“行业成长的速度太快了,叠加因素过多,结构压力过大,资本盲目过渡,系统研究过少,这些对于电影项目的风控都是大问题。电影的长生产周期与短生命周期同样也加大了电影的风险管控能力,你现在立项的电影,主力观众是93后,等两年后主力观众可能就是95后了,市场里观众的喜好可能就有了较大的变化了。”
面对当前电影行业中的各种风险,参与论坛的业内大佬达成的一项共识便是,要提前预知风险、控制风险,而非等看到风险才去进行补救措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