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淺语★书屋文学世界园林古建
江左遗风见君怀——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小记

江左遗风见君怀——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小记

作者: 食糜者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1:06 被阅读116次

    前语

    诸友若是对古建及园林有了解,想必曾听闻陈从周老先生之名,今年恰逢先生百年诞辰,江南各地近来纷纷开展各种活动,而重中之重的纪念展将于先生任教半个世纪的同济大学老校区举办。更巧的是,晚生近期恰好正在拜读先生的园林谈丛,得知此展更是喜出望外,机不可失,快意成行,算得上是与前辈的一点缘份。

    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的校内博物馆,纪念展位于二楼 自左边楼梯拾级而上,简洁的展厅映入眼帘

    来到二楼展厅前,无甚华饰,简而不约,一如轻装素衣的先生本尊,初见时貌不惊人,岂知其人八艺俱精,腹内有乾坤。

    其一:神采长驻,高朋相与

    先生名郁文,以字从周行,晚年因有好事者讽其为匠人,遂自嘲为梓翁。名与字皆出自《论语·八佾》之“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此句原为孔夫子盛赞并且推崇周礼之意,先生在世八十一载,博众家之长,以维系传统文脉为毕生事业,隐隐中合乎其父辈的殷切期盼,可谓不负所托,名副其实。

    右侧一幅先生简笔坐像,勾勒出清健素雅之气,尤胜摄影写真

    目光一转,先生平日里工作与交游的照片已汇集成墙,笔耕不辍且身体力行。年表简明扼要,先生生于杭州,祖籍绍兴,自幼便浸于淳厚家学,受益匪浅,并继以为志,三十之后又自学《营造法式》,拜朱启钤、刘敦帧等老一辈古建专家为师,难能可贵,最后终成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文化大家。

    先生气韵儒雅,年事愈高愈见精神焕发,常带笑意,使人顿生好感

    此处展示了几幅先生与各界师友的合影,每幅配上追思小诗一首,足见情深意切。先生交游甚广,在同济园外,文艺各界皆能获得亲友同辈美誉,成就斐然,实不多见,我也叹服于先生在自然流露的诗思才情,意蕴绵长。

    青年时期拜入张大千门下学习国画,对恩师念念不忘 追忆古建筑巨擘梁工 与昆曲名家俞振飞先生,园中雅集

    其二:佳构永续,海内声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社会风气一新,诸多古典园林也是此刻重焕荣光。此时先生著成《说园》五篇,终成一套品园造园理论,不时奔走亲临各地,参与到维护和复建园林的工程之中,可谓吴越胜迹,皆有君名。其中为多数人熟知的便是三园之功:续豫园,构楠园,复建水绘园。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扩于清乾隆,最盛时期占地七十余亩,享有沪上地区名园之冠的美誉,可惜历经清末以及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旧构面目已非,原址支离破碎,不断萎缩,仅存西北部大假山及部分建筑,建国后才渐有好转,最终由陈从周先生全盘主持修复以及东部的续建工作。

    几处景致皆摄于豫园东部,重现往日神采 独具风貌的豫园龙墙,龙身由黛瓦堆砌,墙身也恰好隔开东西两部 豫园东部1:25复原模型,续建工程有开拓水域,新建游廊和影壁,延续整体气韵

    楠园得名于其园中建筑多采用楠木,虽然远驻云南安宁,但却是唯一一座平地起家,彻底遵从先生的园林理念主持建造的园林。久居江南的我,一时也没有机缘亲见楠园,只能试图从平面图上揣摩一二先生的山水意趣。

    从主体布局上看,神似先生极推崇的苏州网师园,临水湖石,更增意趣

    南通如皋水绘园,明末复社青年领袖冒襄的祖业,盛时遗臣文士云集,共抒情志,至于园子本身,四周绕水,草木明瑟,境界独特,别有野趣,可谓文史艺术价值并重,老先生曾搜集多方史料,力图还原其原始风貌。照片得来终觉浅,来年找个时间前往,一睹为快。

    老先生更有嘉兴赋诗一首,不输白乐天

    至于古典园林初登西方世界,使得外国友人也能一睹中国传统审美意趣下的园林之美,也是由先生主持操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专家于一九七八年访问中国,提出想在馆内展示明代家具,先生便提议将网师园之殿春簃移构于此,烧制好的构件漂洋过海,明轩即应运而生,引起海外轰动,更是传为一段美谈。

    馆内展出的明轩1:25复原模型,正面小亭作为入口 自鸟瞰图比较,布局与殿春簃几近一致,两侧添加了长廊,使层次更丰富

    其三:名篇入心,思情两宜

    根据年表得知,先生幼时跟随姑丈陈儒英学习诗文,二十岁时考取之江大学文史专业,课外又师从夏承焘先生学习词文,文字功底深厚,不同于其他古建研究者的工科出身,故能慧眼独具。先生先写《苏州园林》,再写《扬州园林》,以诗情画意为径,开品鉴园林之先河,又工于散文,汇编成《说园》以及《园林谈丛》,清丽有深味,值得反复细品,温故知新。

    观展前已经细读过先生部分散文,确实是清新而隽永,见之忘俗 先生的其他散文著作,力荐诸友一读 先生著作展示墙,包括其弟子蔡达峰先生主编的《陈从周全集》。正中位置的便是《说园》1984年初版,本人也有幸收藏一本

    先生受教于传统文士教育,进而不啻于熟知调山理水之技法,也极推崇园林中的文赋史实,读题记,观楹联、横批,也是游园品园途中举足轻重的部分,只因中式园林的根本是文人精神的赋予,寄文思于山水,且文以好游而益工,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其四:妙笔遣兴,清丽独具

    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先生的书画作品,来往信笺,与专职书画家不同,画作以小品居多,聊以自娱,或者借墨咏志,题材也多选取兰竹,可见先生极重品性。先生也曾在章草名家王蘧常的指导下正规临习书法,自成一派,笔触初看温润谦和,却也似绵里藏针,暗寓锋芒。

    四副竹枝小品,白墙淡影,迎风而动 部分友人寄来的书信。值得一提的是,后墙之上汇集了先生所用的钤印,足见先生与金石界也交往颇深 先生画竹,用墨淡雅,笔触轻松,且求神似 另一部分往来书信,上方的是一幅先生所绘竹石图手卷,题跋甚多 先生所绘花枝草木,俱是清雅之物,寥寥数笔, 秉性已现 先生一幅条幅,行笔简练,秀中有遒,颇有几分刷字之风 墨兰一幅,姿态轻雅不浮,笔触恬淡有韵 用笔精致的花鸟画,在展品中别具一格 画作采用古色纸本,愈见竹枝清爽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文人安身立命之本,吾等当谨记之 两位名家:王蘧常、朱屺瞻分别以书画赠予先生

    尾声:睹物观影忆夫子

    纪念展辟有一角,一面白墙,两丛竹枝,正循环播放摄制于老先生晚年的小短片,简要讲述先生治学与造园经历,音容笑貌,宛若眼前。

    先生老矣,但谈及世间不平事,胸中正气未减半分 几多泉石能忘我,何处园林不忆君。先生对于古建和园林是由衷的深爱

    在纪念展的结尾处,简单复原了先生书房——梓室的风貌,得到了先生后人的大力支持。

    陈设简洁,篆书梓室横幅出自叶圣陶之手 纪念展后记,此次展出获得了多方大力支持

    当年同济学子爱称先生为“老夫子”,想来是因为先生既有传统教师的严谨做派,文理并举:记得先生曾提到要求学生使用繁体字,在研究生面试之时也会考问学生是否了解家乡名士以及史事,可见先生以律己之范式来律人,又有名士大夫的浩然正气,性情耿直:遇到不通规矩,不尊重文化者,先生也会一改平日好脾气,痛斥其人其事,先生曾力保历经两千五百年的苏州城墙,终未成功,甚至受到批判,后来又向当局者疾呼保下徐家汇藏书楼,却也因拍桌争辩,气致中风。

    对于保护和延续我国的艺术瑰宝,先生总是有一种责无旁贷,与生俱来的使命感,谁知命运无常,在晚年接连遭遇丧子丧妻的人生剧痛,仍然能够重新投入到工作中来,我想他是在与时间赛跑,用自己的满腹学识,社会名望,尽可能保护住更多的古构遗筑,湖石花木,不至于完全被时代浪潮吞噬,以飨后世华夏子孙,尚有清仪供世眼。

    观展已有两小时有余,未觉时间消逝,在这小小展厅里面,被先生之气魄情思所熏染,临近尾声之时仍不舍离去。竹影潇潇间,一位老派名士款款而来,他的谆谆教诲弦犹在耳,似乎从未远离,他的名篇佳著,更值得长存于案头桌前。谨以一张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先生风貌的小像,作为小记结尾,以表后辈的敬意与追思。

    戊戌冬至不審书于甬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左遗风见君怀——陈从周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展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mp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