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共读《百喻经》
《百喻经》第五周第二天

《百喻经》第五周第二天

作者: jn_2017 | 来源:发表于2022-03-22 12:56 被阅读0次

伎儿著戏罗剎服共相惊怖喻

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时诸伎儿会宿山中,山中风寒,然火而卧。伎人之中有患寒者,著彼戏衣罗刹之服,向火而座。时行伴中从睡寤者,卒见火边有一罗刹,竟不谛观,舍之而走。遂相惊动,一切伴侣悉皆逃奔。时彼伴中著罗刹衣者亦复寻逐,奔驰绝走。诸同行者见其在后,谓欲加害,倍增惶怖,越度山河,投赴沟壑,身体伤破,疲极委顿,乃至天明,方知非鬼。
一切凡夫,亦复如是。处于烦恼饥俭善法,而欲远求常乐我净①无上法食②,便于五阴之中横计于我,以我见故,流驰生死,烦恼所逐,不得自在,坠堕三涂恶趣沟壑。至天明者,喻生死夜尽,智慧明晓,方知五阴无有真我。
【注释】1常乐我净:指涅槃的四种功德。2法食:指解脱烦恼的方法或结果。

一人在夜色中被穿罗刹戏服的同伴惊吓逃跑,众人都不知所以地跟着跑,穿戏服的人也跟着被自己吓跑的同伴跑…同伴以为是罗刹追来,跑得更急切…荒诞的一幕如在眼前。

现实中,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现象更多。似乎是人的天性。一方面,觉得大家都做我也学,错也不在我,有好处我也没错过。另一方面,也许人心理上,从众能带来安全感。

事情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行动之前,弄明白原委,才能少走弯路,更避免如众伎儿般狼狈地奔跑。

人谓故屋中有恶鬼喻

昔有故屋,人谓此室常有恶鬼,皆悉怖畏,不敢寝息。时有一人,自谓大胆,而作是言:“我欲入此室中寄卧一宿。”即入宿止。后有一人,自谓胆勇胜于前人,复闻傍人言此室中恒有恶鬼,即欲入中,排门将前。时先入者谓其是鬼,即复推门,遮不听前。在后来者复谓有鬼。二人斗争,遂至天明,既相睹已,方知非鬼。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因缘暂会①,无有宰主,一一推析,谁是我者?然诸众生横计是非,强生诤讼,如彼二人,等无差别。
【注释】①因缘暂会:指各种条件在某个时刻聚集在一起。

只能说"无巧不成书"。故屋有鬼传说已久,赶巧两个胆大的人前后脚封信要去住一宿,结果是把对方当作鬼,争斗了一宿。好在,双方斗到天亮,知道双方都不是鬼。若有一方天亮前撤了,这鬼故事就更被做实了。

现实中好多以讹传讹都如这鬼故事般,没有人等到"天亮再回头看",被黑暗保护的讹传就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事实"。

五百欢喜丸①喻

昔有一妇,荒淫无度,欲情既盛,嫉恶其夫。每思方策,频欲残害,种种设计,不得其便。会值其夫聘使邻国。妇密为计,造毒药丸,欲用害夫。诈语夫言:“尔今远使,虑有乏短。今我造作五百欢喜丸,用为资粮,以送与尔。尔若出国至他境界,饥困之时,乃可取食。”
夫用其言,至他界已,未及食之,于夜暗中,止宿林间,畏惧恶兽,上树避之,其欢喜丸忘置树下。即以其夜,值五百偷贼盗彼国王五百匹马并及宝物来止树下。由其逃突,尽皆饥渴,于其树下见欢喜丸,诸贼取已,各食一丸。药毒气盛,五百群贼一时俱死。时树上人至天明已,见此群贼死在树下,诈以刀箭斫射死尸,收其鞍马并及财宝,驱向彼国。
时彼国王多将人众案迹来逐,会于中路值于彼王。彼王问言:“尔是何人?何处得马?”其人答言:“我是某国人,而于道路值此群贼,共相斫射。五百群贼今皆一处死在树下。由是之故,我得此马及以珍宝来投王国。若不见信,可遣往看贼之疮痍杀害处所。”王时即遣亲信往看,果如其言。王时欣然,叹未曾有。既还国已,厚加爵赏,大赐珍宝,封以聚落。彼王旧臣,咸生嫉妒,而白王言:“彼是远人,未可服信。如何卒尔宠遇过厚,至于爵赏逾越旧臣?”远人闻已,而作是言:“谁有勇健,能共我试,请于平原校其技能。”旧人愕然,无敢敌者。
后时彼国大旷野中有恶师子②,截道杀人,断绝王路。时彼旧臣详共议之:“彼远人者,自谓勇健,无能敌者,今复若能杀彼师子,为国除害,真为奇特。”作是议已,便白于王。王闻是已,给赐刀杖,寻即遣之。尔时远人既受敕已,坚强其意,向师子所。师子见之,奋激鸣吼,腾跃而前。远人惊怖,即便上树。师子张口仰头向树。其人怖急,失所捉刀,值师子口。师子寻死。尔时远人欢喜踊跃,来白于王。王倍宠遇。时彼国人卒尔敬服,咸皆赞叹。
其妇人欢喜丸者,喻不净施③;王遣使者,喻善知识;至他国者,喻于诸天;杀群贼者,喻得须陀沮,强断五欲并诸烦恼;遇彼国王者,喻遭值贤圣;国旧人等生嫉妒者,喻诸外道见有智者能断烦恼及以五欲,便生诽谤,言无此事;远人激厉而言旧臣无能与我共为敌者,喻于外道无敢抗衡;杀师子者,喻破恶魔,既断烦恼,又伏恶魔,便得无著道果④封赏;每常怖怯者,喻能以弱而制于强。其于初时虽无净心,然彼其施遇善知识,便获胜报。不净之施犹尚如此,况复善心欢喜布施?是故应当于福田⑤所,勤心修施。
【注释】1欢喜丸:古印度的一种食物,似饼或团,使用面粉或其他粮食加糖及香料制成。2师子:狮子。3不净施:佛教用语,指出于不清静的妄心而进行的布施。4无著道果:即阿罗汉果。以无碍行修习菩提之道,彻证涅槃妙果。5福田:可生福德之田。比喻在修行之心上努力修证,证得佛果。

这欢喜丸的故事,用中国的俗话总结就是"善有善报",好人总能逢凶化吉。

心存善念,心情是愉悦的,人际关系更合谐,处事更理性。

相关文章

  • 《百喻经》第五周第二天

    伎儿著戏罗剎服共相惊怖喻 昔乾陀卫国有诸伎儿,因时饥俭,逐食他土。经婆罗新山,而此山中素饶恶鬼食人罗刹。时诸伎儿会...

  • 《百喻经》第五周第五天

    唵①米决口喻 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羞其妇故,...

  • 百喻经

    《百喻经》曾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

  • 《百喻经》

    从前有个愚笨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招待他吃饭,他嫌菜肴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些盐。加盐后菜肴变得味美,...

  • 《百喻经》

    《奴守门喻》 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知道变通。做事情时候,更是要能洞悉原委真相,把握根本症结所在,入场才能对...

  • 《百喻经》

    《二子分财喻》 我们知道这位大臣的两个儿子的确笨得可以,他们竟然为了把财产分得平均,听从愚蠢老人的意见,把所有的瓮...

  • 《百喻经》

    譬如有蛇,尾与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走。放尾在前,即堕火...

  • 《百喻经》第五周第三天

    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昔有大长者子,共诸商人入海釆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①方法,若入海水漩派泅流矶激之处,当如...

  • 《百喻经》第五周第四天

    效其祖先急速食喻 昔有一人,从北天竺至南天竺。住止既久,即聘其女,共为夫妇。时妇为夫造设饮食,夫得急吞,不避其热。...

  • 《百喻经》水火喻

    (二五)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喻经》第五周第二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dmv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