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红楼第一回开卷第一段,作者说出写作此书的动机目的。
“……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
曹雪芹说出了整个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下男人不屑或不敢说的话,反思之下,他觉得自己行止见识究比不上那些女子,因此要为她们立传不让其形象泯灭。此段最后一句用梦幻两字,意在警醒读者。言下之意,主角虽是那些水做的女子,但活在世上即难免与周圈环境主要与泥做的男人脱不了关系。一个人活在世上,她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是社会上的一个人。
曹雪芹虽然在此书中贯用真事隐假语存手法,但这段简短前言,却是真情流露。这也正是他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十年辛苦不寻常写下满纸荒唐言的苦衷。红楼梦贵在于怜悯,即使是社会底层人物如刘姥姥者,也无挖苦讥笑之意,即使是好色之徒如贾瑞者,也写其不幸家庭环境,奈何青春萌动为情所蒙敝。表象如怜香惜玉,实质在于品尝整个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人性中脆弱反衬着尊卑社会观念社会意识形态之“强"。生命无常,虚幻与存在,佛与道,才是曹雪芹最想表达的心声。至于儒,专家们说作者反儒的思想贯穿整部红楼梦,我还是觉得若反儒也属于反对明清期间的那种腐儒。曹雪芹冷眼阅世,但讽刺幽默不是红楼风格,他让事实摆在你面前,由你自己去体会。
鲁迅说从上层阶级没落下来的人,最能洞察世间人情百态世态炎凉。而曹雪芹在他十多岁时家族被抄开始便沦为贫困阶层,目睹繁华与幻灭的无常,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终成一家学问。蒋勋说得很道理,他用超过十几年心血凝成的这部名著却不是怨恨之作。孔孟儒家思想的精要还是仁,儒入世,理解世间苦也怜悯民之艰,提倡文化教育及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则上梁不正下梁歪。不能把孔孟之后特别是明清儒文化变质归罪于儒家祖师。社会变成怎么样,是是非非,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责任,文化要看其主流和精华。
甄士隐(真事隐)的出场带来一梦一联一诗一道人。
姑苏城葫芦庙旁的他,虽非大富大贵,但也是名望之族。安份守己与知足本来也可让他过恬淡快活日子,遗憾的是膝下无儿唯有一女(英莲),但这并不是什么大悲。他不喜名利,逍遥自在。从他帮济贾雨村及平时的为人处事,也可见其善良本性和颇有人性温度。对于这个没有野心的乡宦来说,生活本该风平浪静。
但人生往往是这样,却使这样平凡的人,也并不能如意走完这段尘世之路。中秋热闹之夜女儿被人贩子拐走了,老伴因悲而病,且屋漏又遇连夜雨,逃不过这个人生的大劫,一场大火把这个家毁灭了。之后寄在岳父篱下的甄士隐,心灰意冷,开始看破红尘。
甄士隐在梦中见到太虚幻境中一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相信不管那个年代的人,读到这浅白的对联,都会产生共鸣。社会与人生的真与假,现实与虚幻,太多假象蒙敞了多少人,福与祸往往瞬间说变就变。社会如棋局,人生各司其职则似真如幻。
那个疯疯癫癫跛足道人的一首《好了歌》,让甄士隐彻悟世事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什么功名姣妻与孝顺儿孙一切似幻如泡影。于是随缘而去,甄士隐从此消声匿迹。
故事太悲凉,但人生大舞台确实天天在上演这样的戏。人生太悲,足可吞噬希望。生活还须继续,曹雪芹不得不让真事隐去。
于是贾雨村(假语存)正式上场。贾雨村却带来一诗一联一女人(丫鬟娇杏,谐音侥幸,因之前的一而再的回头成了贾雨村的妾,后来贾雨村正房因病去世而成为正夫人,实为侥幸之至)。
“玉在厁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贾雨村在经营人生寻找机会,待价而沽。而他的诗与和尚的随意随性的打油诗比较,则是规矩的律诗。人生多艰辛,未卜三生愿,正视现实则应以规矩制约自己,这未尝不可。不过贾雨村诗中也透露了自己内心世界的徘徊与前途未卜的不安。他睁着眼做梦,这就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贾雨村在红楼中只是一个小配角,用来串串场,从他这里引出一个古董商冷子兴演说荣宁府,让读者对故事大环境先有个概念,而古董商做当铺的,他对大家族荣衰有更深入的了解。又从下回贾雨村身上引出最主要人物林黛玉,台阶已先铺好,等待主角步入这个大家族主场,故事才正式开始。这样的设计也可见曹雪芹的高超。真性情者在太虚幻境见到真假辩证之联,假语存者即在现实之中自视甚高待价而沽,真假之中必有耐人寻味之处。
第一回读后,作五律一首赞曰:
缘分前生定,悲欢此世铭。
温和藏实事,善意隐原形。
真性通仙境,虚情近大庭。
涔涔千古泪,化作雪芹馨。
(每回都精选戴敦邦新绘全本红楼梦两图,非常精美和精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