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六章开始到十二章进入了分析阅读的具体方法,也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是为了解决大家在看又长又难度的一本书的时候可以通过书中介绍的阅读技巧,帮助更轻松的理解消化书中内容,这里一共介绍了十一条规则!
本章讲第一个规则——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读的是哪一类的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开始阅读前知道。
不管是看一本书或是看一章内容带着问题去看总是比较容易理解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比如从这章标题以及规则一的内容你会有哪些疑问?
1.为什么要对一本书分类?这么做很重要么?
2.为什么越早知道越好,而且要在开始前?
3.如果要分怎么去分呢?可以分成哪些呢?
在没看书前我的答案是:
1.分类是对一本书的定位,方便收纳归类,就像图书馆一样文史哲是放在不同区域的,想找某一类的书也会很方便
2.我头脑中的书籍种类是按照:成功学类、鸡汤类、管理类、畅销书、经济类等按专业分
所以看完书后你会发现自己的认知水平在什么位置了,看看作者的答案是什么?
1.为什么要对一本书分类?这么做很重要么?
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就像作者开始对你讲课,通过这本书把他想表达的内容教给你,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哲学老师会比较希望学生没有学过其他哲学课,科学老师会希望学生已经学过其他科学课(这个说法比较有意思的,哲学书大多讲人生大道理来源于对生活的思考,看多了会发现大家讲的都差不多,或者最后都会指向一个“大道”,所以你接触的第一本哲学书往往会成为改变自己一生的宝典,而再接触的其他哲学书看上去都是用来反复验证第一本书讲的是多么有道理;科学书因为比较理论,专业术语比较多,大多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离生活比较远,你懂的越多沟通成本越低越能吸收到里面的知识,这就是哲学书与科学书一个简单的区别吧)。
看一本书就像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根据书本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不同,对我们的指导方式也会不同,通过对一本书的分类可以让我们更好的选择适合的方法,选择适合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所以在介绍完“分析阅读”之后从第十三章到第十九章就开始讲解不同类型的书分别应该用什么方法去阅读。
2.为什么越早知道越好,而且要在开始阅读前?
这是一种应对策略,化被动为主动,当你看过天气预报提前知道今天天气,就可以在出门前选择加减衣或是带雨伞;当你提前知道目的地,就可以为自己选择最佳路线;当你在开始阅读前就知道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就可以选择合适的心态合适的方式来阅读,快读还是慢读,娱乐还是钻研……要想很明白的看懂一本书,先了解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3.如果要分怎么去分呢?可以分成哪些呢?
分类一本书最好的方式就是“检视阅读”——先浏览一遍。通过书名、副标题、目录,然后作者的序言、摘要介绍、索引,如果有书衣,看看出版者的宣传文案。这些都是作者给出的对于本书最精炼的讯号,但很多人对这些都是视而不见的,尤其是书衣,我以前的习惯就是拿到书后把外面那层“宣传广告”随手扔了……
如果按照规则一要去提前分类一本书,那书名就会帮到很大的忙,可以在开始阅读之前获得一些基本的资讯,如果有副标题和摘要基本全书的内容和框架,以及本书的主题和方向就比较清晰了,这些都是作者传递的讯号,让你知道风朝哪个方向吹~
这个时候你应该可以回答出“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读书笔记: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理论性书与实用性书区别:
知识与行动的区别,“知道是怎么回事”与“如何利用知识”的区别。
理论型作品表述事实,没有“应该”或“应当”字眼,不会说怎样更好,实用性书会经常出现“应该”和“应当”、“好”和“坏”、“结果”和“意义”之类的字眼。
哲学书、科学书、历史书区别:
哲学书:讨论重点来自生活中所体验的心路历程,利用人类共通经验来思考。
科学书:超乎日常经验,以实验为基础,仰赖精确的观察研究,从特殊经验的结果作举证。
历史书:以说故事的形态出现,要遵守说好一个故事的原则。
不同类型的书依赖的经验不同,思考方式也全然不同,他们的论证方式也不同,要去发现哪些关键的用词用语构成了这些书的差异,在书籍分类上,也要抱有怀疑心,有些书一部分是这一类一部分是另一类,比如《人类简史》我认为就是一本包含历史和哲学的书。
总结:回答完一开始的几个问题,基本上这部分的内容也理解的差不多了,所以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候不是马上从第一页开始埋头就看,比较好的方式是运用起第一个阅读原则,在开始正式阅读前通过“检视阅读”对这本书先做一个分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