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乙忍无可忍之时挥舞着拳头向肥仔打了过去,而这一招却被力量明显大出一截的小肥给挡了回去,并顺势发动了进攻。小乙下意识地躲过了最致命的一击后,选择了退出战斗。
在这个案例中,小乙同学因为忍无可忍,情绪完全控制了他的行动,这是由于此时情绪脑支配着他的身体;下意识地躲闪,这是一种本能的反映,这是本能脑在起作用;发现毫无胜算可言,决定退出战斗,这则是在分析战场形势后的决定,理智脑终于站了出来。
过后,这个事件被告发给班主任。
“你为什么打人呢?”班主任厉声问道。
小乙说到:“他平时就爱欺负我,我实在忍不了了。”
“那你觉得打人还对喽?”
“不对,可……”
此时的小乙一定不服气地想:明明是肥仔欺负我,我还吃了亏,平时老师你咋不过问呢?
明明心里有那么多的怨言,明明自己是原告,怎么一下子就成了被告,心里那个不服气啊!
可形势比人强,面对着更加强势地班主任,理智告诉他班主任更危险,还是要尽快逃离才是上策,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正常反应。小乙在经过审时度势后,决定服从班主任的意志。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是太弱小了。我们在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于是,趋易避难和急于求成便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
人类的天性就是如此,在欲望上总想着急于求成,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似乎也在强化这个天性。对于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只有在举办前几个月才开始选拔,投入训练,企图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期末考试也是如此,考试前填鸭式地复习,希冀能交出满意的答卷。
可到了行动上呢,趋易避难的天性就显露了出来。一次次操练,几乎没有任何提升地重复昨天的故事,再不肯往前一步。习作作业一篇,教师点评讲解后,再难看到修改后的文章。因为习作的作业文思可以肆意的飞扬,而修改则进入一个相对困难的区域,会另习作者倍感焦虑。
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入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舒适区对于个体而言是安全区,拉伸区的风险较大,困难区的风险更大。
当我们处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时,本能脑会支配着身体,把你带回舒适区,哪怕舒适区如一座四处漏风的窝棚。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三脑也此消彼长开了。年龄越大,理智脑这个小伙子越来越壮实,本能脑则慢慢退居幕后,情绪脑做出了适当让步。不过,“小伙子”显然还不能主导一切,三脑一起发生作用,表现在孩子身上则是年级越高表现得越沉默。
年级的增高,知识难度的增加,将孩子一步一步推离舒适区,来到舒适区边缘,不确定性的增加,会让孩子焦虑。这种不舒服感时刻煎熬着他。
在课堂上,面对有难度的题目,孩子需要激活所有的学习经验,得出一个个不确定的答案,或者干脆不再思考,因为已经超出了他所能理解的范围。再加之,由此不确定而引发的一连串不确定会接连而来,例如同学的嘲笑、老师失望的眼神、家长的烦躁……趋易避难便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者叫习惯。
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跳出习惯的窠臼,最好的办法却不是自制力(意味着痛苦),而是靠认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