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当我谈孩子学习成绩时,我谈些什么?

当我谈孩子学习成绩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 巷小酒 | 来源:发表于2024-02-13 19:56 被阅读0次

1

儿子刚上初一,从他上小学起,对于他的学习成绩,我和养育合伙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差不多就行,别累着!

我俩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是,作为过来人,我们都曾经成绩优秀,也上了大学,但是曾经的好成绩与后来的职业发展几乎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甚至由于曾经成绩好而产生的所谓“优越感”就像思想的紧箍一样,让我漠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运行逻辑,说话做事不够柔软和圆滑,总有一股书呆子气。

然而,随着儿子的年级一年年升高,老师对成绩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充斥于网络的鸡娃、学区房、内卷、名校等信息轰炸,以及深深感受到学习环境、教学风格、机遇对一个孩子影响的深远……在儿子小学毕业之时,我意识到是时候重新审视学习成绩这件事了。

我身边的家长,虽然多数都很关注孩子的成绩,但是也仅仅只是着急焦虑而已,较为明智的家长会意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比较佛系的家长则更注意管理孩子的节奏,但是无一例外,都在焦虑。

还好有网络。我开始阅读关于教育和孩子学习方面的书籍和视频。我想知道,那些精英,那些站在社会金字塔尖的人,他们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他们如何看待教育?

从阳志平、李笑来、尹烨、赵周到奈德·约翰逊、高普尼克、威林厄姆,从国内到国外,从今到古,看的越多,答案也越明晰。

学习成绩很重要,也并没那么重要。

2

为什么说学习成绩很重要?

学习成绩代表着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尤其对于初高中生的成绩,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孩子能否上好大学。

虽然不能绝对地说上不了好大学就没有好前途,但是从概率和机会上来说,上好大学是孩子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跳板。好大学≠好前途,但是好大学离好前途更近。

值得一提的是,好成绩还关系到一个孩子对自我的认可程度。

成绩越好,孩子对自我的认可度越高,也更容易建立自信。目前,成绩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差不多就是唯一指标),在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老师们势必就会以学习成绩论英雄。

多数老师都偏爱成绩好的学生,那么成绩不好孩子的境地会怎样?只能祈祷孩子能够遇到更有耐心的老师了。

佛系的家长会单纯追求“快乐教育”,只能说,在公办学校(贵族学校另论),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自己没有爬到社会顶端、没有权力的平民百姓,最好不要奢谈快乐教育)。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一个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孩子,TA在学校中会充满压力、焦虑、挫折、打击。即使没有这些困扰,TA一旦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灰心,可是还要痛苦地坚持下去,最起码要坚持到初中毕业,那么这个孩子坚持的过程将是一段很不愉快(顺利)的人生经历。

可见,并不是不努力学习,孩子就会快乐,学习和快乐并不冲突,有时甚至是相互成全。

成绩越好,自我价值感越强,越容易产生远大抱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也是孩子未来进行更艰深、更复杂的学习和研究以及生活实践的基石。

3

学习成绩没那么重要。

有人说,学习成绩在高考之前非常重要,在高考之后立即失效。虽然有些绝对,不过它点明一个真相,中小学的学习成绩放在漫长的人生中来看,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那么高考之前的成绩是不是就是一个孩子的全部呢?当然不是。

学习成绩无论是对于名列前茅的学生还是落后的学生,都是一种负担。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到,对于孩子求学生涯中过强的竞争意识,“这是孩子的不幸,不管是在竞争中出人头地,还是落于人后、心灰意冷,对孩子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在这两种情况下,他们的关注点都始终集中在自己身上。他们的生活目标不是奉献与帮助,而是为自己争取一切可能。”

看到“奉献与帮助”,肯定会有很多家长嗤之以鼻,认为在现在这个物质社会中,再提奉献和帮助简直是误人子弟(用心不良)。

有意思的是,阿德勒为出现抑郁症的人开出的处方是,去想方设法地讨好别人、帮助别人、让别人高兴。结果发现,能够这样做的抑郁症患者得到了痊愈或病情大大减轻。

阿德勒说:“我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加病人的社会兴趣。我知道,造成他们的毛病的真正原因是缺乏合作意识。”

生活中我听过很多案例,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但是却抑郁了,甚至因此中断了学业或自杀。当然,也有因为成绩不够好而出现自我怀疑的学生。导致这一切的多数原因是激烈的竞争。

尤其那种把孩子追得很紧、把学习成绩看得过重的父母,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其心理压力太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即使不出现心理问题,那种高强度的学习机器式的学习状态,对孩子将是全方位的摧残。

要努力,但要有边界的努力。

4

父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虽然孩子的成长无法演习,只有一次机会,但是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要有B计划意识,不仅父母要有,孩子也要有。毕竟,有第一名,就有倒数第一名,有人上岸,就有人落榜。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个B计划,这个计划最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如果考不好、如果上不了心仪的大学,那么B方案是什么?

虽然在制定B计划时,可能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想法,但是这种“冗余”的准备会让孩子的心里有腾挪空间,甚至可能因为B计划的存在而更加松弛、更有韧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比于坚毅的品质和豁达的心态,亮眼的成绩不值炫耀。

5

考上大学不等于人生开挂,更不等于学习的结束,而是自我成长的开始。

对,接下来要说的这项技能,一旦掌握,就会受益终生,那就是终身成长。这个概念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揭示了一种成功法则:决定人们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并不是能力和天赋,而是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模式影响。

她提出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前者认为人的智力、才能一成不变,后者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高。

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管理者应用成长型思维后证实了它的威力。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评论说,仅仅知道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区别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

马云说,“上大学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找到工作”。他说他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招员工,不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名声,而是因为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准备好了终身学习”。

我国有一个家族,一家三代一直在践行“终身学习”这样的成功法则,也取得了重大成功。他就是我国著名儿童作家郑渊洁一家。

郑渊洁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家三代小学生》,讲了从他父亲郑洪升那一辈始,到郑渊洁,再到儿子郑亚旗,一家三代的最高学历都是小学。

郑洪升五年私塾小学毕业后,靠着自学成了一名大学哲学教授,桃李满天下;

郑渊洁小学读到四年级时也因大时代的浪潮汹涌终止了学业(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来靠自学写出了皮皮鲁、鲁西西、舒克贝塔等儿童作品,成了中国的童话大王;

第三代郑亚旗因不愿忍受应试教育的摧残,小学毕业后开始接受郑渊洁的“自家私塾”教育,又自学计算机,成了北京某网络媒体技术总监,后来创办杂志、开设讲堂、开设公司。

郑渊洁写道“我家三代人的座右铭是:先闭眼,再毕业。只要活着,你就永远没有毕业的那天,永远要自学不息。”

有个网络大V,身价不菲的那种。他高中时读到郑渊洁的这篇文章,领悟到终身学习的力量。

虽然他毕业于一个三本大学,可是凭借海量阅读、思考学习,职业经历光鲜,后来开设自媒体公司,为很多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博士生网络授课,讲授内容涵盖职场、职业规划、人际交往、思维认知、沟通表达、心理成长等众多领域,观点犀利、睿智、通透,影响了很多人。

台湾漫画大师蔡志忠,初中没毕业选择退学去了一家媒体公司画漫画。后来自学研读中国传统文化,创作了《庄子说》、《老子说》、《列子说》、《光头神探》等100多部经典漫画作品。他还自学研究物理,自己研究出时间方程式,证实爱因斯坦的时间论是错的。

蔡志忠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厉害一百倍,只是自己不相信。如果你觉得可以,你便可以,你觉得你有多厉害,你就会多厉害。

6

总之,说学习成绩重要,是要说明,每个孩子都应该竭尽全力去学,去努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成长——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建立自信心,树立远大抱负,从而为终身成长奠基。

说它不重要则是要说,学习成绩只代表一个人特定阶段的能力或成果,它并不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更不能主宰一个人的一生。

一个人的成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和漫长的过程,而一个人的坚毅品质、乐观精神、终身学习的能力则是自己可以选择并习得的,是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

如果非要说存在命运的话,那么每个人的命运并不是注定的,只要还活着,就没有定论,一切皆有可能。

著名作家王鼎钧说,“上帝只是作曲,而演奏在人”。

命运把我们抛到一个个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还得靠自己做出决断。被“抛”是命,选择是运,选择退缩则天命占了上风,主动迎头搏击自己就成了主宰。

祝愿每一个孩子以及成人,都能成为命运的主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当我谈孩子学习成绩时,我谈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cs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