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农村,八十年代以前种地完全靠自制的肥料,从我了解种植起,就用猪圈粪和旱厕产生的肥料进行种植,牛羊的粪便用来烧火或烧炕,是不做肥料的;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才用上了化肥,那时的化肥就是硝酸铵,后来又出个磷肥,但量都少,在那个年代,一是没钱买化肥,二是用不习惯。因此,大部分用的还是传统方法进行施肥;平地里就用猪粪和旱厕里垫土产生的有机肥,陡坡地或山地就用山灰;有机肥是在猪圈、厕所隔几天垫一层新鲜土,等糟的差不多了再垫土,直至所垫的土差不多厚时,把土带粪一起出出来,找块地囤起来发酵,等过完年初春开始前,就要准备解冻了,刚过完年天气还很冷,粪堆都被冻的僵硬,用铁锹直接铲不动,只能用镐刨或撬棍撬,等粪堆松动几乎没有块了才可以运输,运输一般用板车拉的少,倒是用人工背背篼运的多,那时到种植地没有好的路,板车拉还没人工背的快,因此,人们更喜欢一背篼一背篼的往地里背,到地里一背篼就是一个小粪堆,小粪堆一个挨着一个,排成了横成行,竖成列,跟操场上站队列的人一样,整齐分布着,它的间距是撒开时互相能照应住,在种植前,又一个个用人工撒开,均匀的撒到种植地表面的每一处。
再说山灰,山灰也是一种有机肥,它是就地取的材,拿硬土块烧成灰,然后也是一背篼一背篼的背到种植地的每一处,一背篼一个灰堆,然后撒开,跟旱厕肥施肥差不多,都要均匀的撒在种植地表面的每个角落。
说起山灰,它的工序也是极其复杂又费力的,记得老家秋天用牛踏灰,就是在陡坡的种植地上选一块土质好一点的地方,早晨很早起来,用六头牛联成两个队,每个队三头牛并排用绳子将牛角串起来,在三个牛的里侧也就是地块的中心这面,一个人一手拉住绳这头,另一只手拿着鞭子,将牛队不停的赶着转圈踩踏,两队牛需要两个人,将脚下那块地踩踏成坚硬的地块,尺寸大约是三米宽,八米长的椭圆形。用牛踩踏一块地大约得两个多小时,等地面踩踏的光滑坚硬,说明踩踏好了,若不用牛踩踏坚硬,直接挖土是不行的,形成不了土块;刚踩踏的地块是不能马上用的,得等一两天后,再由两个人分别拿一把铁锹,在踩踏那只脚的鞋底上绑上木踏板,不踩踏的脚不用帮踏板,两人在地上对成L形,一个人正面,另一个人侧面,两个人同时用力,将硬地块踩下来,踩挖成土块,一块土块大约长宽各20厘米,厚度大约10厘米;并立起来晾晒,就那样一块块的踩挖,直至踩挖完那块硬地快;等晾晒一段时间,向阳的一面晾干后,接着再一个个翻面,继续晾晒,经过一个冬天把土块晾干,过完年,第一件事就是拾灰,拾灰就是把要烧的土块垒成大约一米宽,三米长,一米高的一个体积;先在已翻晒地块的三分之一处垒个灶,可以烧火的那种,接下来由一个人负责垒,另一个人负责从地上捡起来,递给垒灰人,当垒灰人垒到距离捡灰人够不到时,中间必须增加传递土块的人,最多时能增加三至四个人,连同垒灰人和捡灰人,有时一队会有五至六个人。所有的土块垒好后,用山里砍来的灌木烧火,大约烧四小时左右才能烧好,看前面的土块都烧燃了,然后把火门堵住焖住火,烧火的同时,从垒好的土块堆,也就是带灶这面,用铁锹将湿土慢慢往后盖,长方体的侧面和顶面都得盖土,厚度大概在十厘米左右,烧火的当天,只能盖住最前部分,然后根据燃烧速度,慢慢地一段一段往后盖土,以后早晚各盖一次,每次盖土的长度大概在三十厘米左右,从长方体头开始最终盖到它的末尾,待其自燃烧成灰烬,也就烧好了,有时因为土块没晾干,会产生燃烧一半灭火现象,如果灭火了,就得从灭火的地方挖个洞接着继续烧,直至烧燃为止。等完全将长方体燃烧好,也就是燃烧完成,再等着凉下去;接着开始打灰,打灰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用铁锹从长方体的下部开始翻,另一个人拿着安了长把的木榔头打,将大块烧过的土块敲碎,敲成粉末;从长方体的开头,一直翻打到它的末尾,全部翻一遍,没烧前土块是黑色的,黑土地的那个颜色,烧过后就变成了红灰。打完灰人也要休息几天,接着就是背灰,背灰是一个人先将背篼放地上,把红灰用铁锹装满,然后蹲下去背起来,背到需要的地方,一手拽住背篼底,一低头将灰倒入地上位置,倒灰必须在地里倒成横竖排列整齐的灰堆,每个灰堆中心间距大约在两米之间,布满整个地块,这样便于均匀撒灰。根据土地大小,每块地都得烧灰,最少一个,有时一块地得烧好几个大灰。背灰跟煤矿采煤人差不多,劳作的人,一个个被污染的惨不忍睹,简直不像人样,红灰渗透干活人身体全部,在春天,天气还很冷,也没有洗澡的地方,回家只能洗洗头、洗洗脸、洗洗脚,洗澡是没指望的。这种劳作方式应该在甘肃、青海、西藏的局部地方都有,是比较辛苦累人的。还好从九十年代彻底消除了这种劳作方式。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辛苦的种地施肥方法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