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亲妈妈亲子教育
童喜喜 | 亲子电影课:让我们学会反思

童喜喜 | 亲子电影课:让我们学会反思

作者: 童喜喜 | 来源:发表于2017-11-29 17:42 被阅读3次

    让我们学会反思

    [新父母全国讲座第213期]

    ——《宝葫芦的秘密》导赏

    王艳(淮安燕子)

    影片信息

    宝葫芦的秘密 (1963)

    喜剧 / 儿童 / 奇幻  导演:杨小仲

    编剧: 杨小仲 / 殷子 / 蒋天流

    主演: 徐方 / 茂路 / 张宁 / 温和

    影片赏析

    著名导演冯小刚说,电影就像一面镜子。《宝葫芦的秘密》便是这样一面镜子,它成功地映射出了不同时代小学生相同的生活和心理状态。

    小学生王葆在家里是一个倍受宠溺的孩子,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的生活起居:怕他上学迟到,及时提醒;怕他没吃饱,赶快“塞”上一块蛋糕;怕他受凉,又急忙给他“送”上外套……在学校里,他却处处“受气”:数学课上,因做不出数学题,被“挂”黑板;科技小组里又因为工作不精细,遭到同学的取笑……

    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开始做他最头疼的数学题目。这时,听到了奶奶给妹妹讲宝葫芦的故事:“有个孩子很乖,他得到了一个宝葫芦……有了这个宝贝呀,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想什么就来什么……”

    一天,当他在湖边垂钓又一无所获时,神奇的宝葫芦出现了。

    神通广大的宝葫芦帮助王葆实现了很多愿望:体会飞上蓝天的快乐,提着装满鱼的桶回家,快速完成自己最最头疼的数学作业……他让王葆获得了很多短暂的快乐。

    可是,更多的尴尬却也伴随出现:在小河里,竟然“钓”上来金鱼。到学校图书馆借《科学知识》,却害怕被人误认为是小偷。在文娱室里,与同学下象棋,对方的一只马竟然飞进了他的嘴里……

    频频发生的“怪事”,让王葆认识到:宝葫芦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宝贝,他还可能是个“坏东西”!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扔掉宝葫芦,并且向同学们揭露它的秘密……

    《宝葫芦的秘密》,原为儿童文学作家张天冀的作品,在1963年和2007年分别被搬上银屏。两个不同的电影版本,各有优长。相较而言,1963年改编的版本更有趣味。

    教育要点

    故事,一向是孩子们的最爱。如果一个故事能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如实呈现孩子的心灵状态,并带着爱和鼓励,提供一种解决方案,或提供一个看待事物的新视角,孩子就会接收到故事中的讯息,令人惊喜的改变会由此而发生。

    电影《宝葫芦的秘密》会让孩子们接收到一些怎样的讯息?又会让我们家长或老师接收到哪些讯息呢?

    1.反思:我可以“要什么就有什么”吗?

    不管在哪个时代,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超炫的梦想,那就是拥有一个“要什么就会有什么,想什么就会来什么……”的宝贝,这个宝贝可以帮自己搞定成堆的作业,可以让时光穿越最艰难的时期,停留在最快乐的时刻,还可以满足自己更多的大大小小的“愿望”……

    可是看完影片后,孩子们会下意识地对照影片中的王葆,开始反思:我可以“要什么就会有什么”吗?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当孩子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的行为保持警觉时,他已经迈出了成长的第一步。

    2.反省:我“错”在哪里?

    影片最后,王葆在令他头疼的数学考试中,绞尽脑汁,仍然有很多的题目不会做。于是,他抱有一丝侥幸,希望宝葫芦能助他一臂之力。没想到宝葫芦再展身手,一招“乾坤大挪移”,将同学的试卷直接转送到王葆手中。最后,不但没有帮到王葆,还让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尽脸面。

    他开始了彻底的反思:

    他质问宝葫芦:“谁叫你拿别人的考卷?”

    他难以置信:“那以前的吃的、玩的都是从别人那儿搬来的?……”

    他愤怒地大喊:“这是偷!这是偷!”

    是的,想不费力气,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实现这种不劳而获的想法唯一途径,只能依靠瞒天过海的“偷”……

    无限地相信孩子的力量,当然,包括这种自我纠错的力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王葆开始了具体的行动:扔掉宝葫芦,用刀劈,用火烧,向老师和同学揭露“宝葫芦真正的秘密”……

    影片中的王葆开始相信自己,凡事依靠自己:自己决定是否要和同学分享食物,自己决定是否需要再穿衣服,并且要努力和同学复习功课,迎接期中考试……

    影片外的我们的孩子,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呢?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敏锐地觉察,并不露声色地鼓励,渐渐地,让孩子的这种积极的反思和行动变成一种习惯。

    3.反观:我们的“听话”哲学教育观会导致什么后果?

    电影中王葆的奶奶形象,很典型。时隔半个世纪,我们教育孩子的语言依然是:“要听奶奶(爸爸、妈妈、老师)的话!”“要做个乖孩子!”……

    可以说,听话教育是中国式教育的核心。

    这样的教育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有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的一个段子:“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在长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下,我们孩子的身体已逐渐丧失自己判断温饱冷暖的能力了:正如影片开头,王葆明明说已经吃饱了,可是,还是选择了听奶奶的话,抓起一块蛋糕往嘴里塞!明明他没感觉到冷,可还是带上了奶奶送上的外套……

    影片最后,奶奶意识到“这孩子,变了!”相信奶奶也会采取具体的行动,开始慢慢尊重王葆的想法和行为。

    我们呢?是否也需要向奶奶学习?是否可以像股神巴菲特的父亲一样,不断教导孩子说:“尊重你的感觉!”

    这种感觉可以是身体的,也可以是心理的,让孩子学会去感受自我内在的声音,让孩子的精神生命也越来越壮硕。

    共鸣共行

    请你问一问孩子——

    你和王葆有哪些相似之处?

    引导孩子找到和影片的共鸣点,借鉴影片的解决方案,积极采取行动。

    你有哪些愿望?是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要实现?

    在物质生活极度富足的今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孩子的很多愿望,满足孩子的很多需求。可是,我们也要让孩子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让孩子渐渐学会思考:“哪些才是我真正想要的?”

    哪些愿望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你打算怎么做?

    引导孩子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并且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帮助孩子逐渐养成反思、自律的习惯。

    请你问一问自己——

    作为孩子的父母或者老师,我的教育行为中是否有听话哲学的影子?我尊重孩子吗?

    我能走进孩子的人内心世界吗?我能否看见孩子的细微变化吗?

    优秀的影片可以让观影的每个人,从不同角度,照见自己,获得一些启迪!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会反思,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儿童文学作家 | 教育专家 | 资深公益人 | 童喜喜著

    《十八年新生》

    童喜喜最新作品

    真实人生 传奇励志

    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副主席张明舟  独家推荐:“童喜喜和她的伙伴们对教育、对教师、对儿童的深切关爱和超人般的努力和实践,使我阅读期间数次哽咽甚至落泪……”

    当当网、京东网有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喜喜 | 亲子电影课:让我们学会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dpb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