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字斟句酌。仍然是关于女师大风潮,这一次,鲁迅将矛头指向了论敌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
女师大校长杨荫瑜自任职以来,常有刚愎自用、保守迂腐的言论,比如她数次将学校比作家庭,将学校管理方比作家长,将学生比作晚辈,“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须知学校犹家庭,为尊长者断无不爱家属之理,为幼稚者亦当体贴尊长之心。”这种封建家长式高高在上的口吻招致学生的反感,也被鲁迅一再嘲讽。
1925年5月20日,晨报发表了杨荫瑜的一篇《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对于暴烈学生之感言》,其中言道:“若夫拉杂谰言,齮龁笔舌,与此曹子勃谿相向,憎口纵极鼓簧,自待不宜过薄。”其中的“与此曹子勃谿相向”是有典故的。“勃谿”出自《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谿”。这句话的本意是,家里没有一定的个人空间,则媳妇与婆母就会发生争吵。这里杨荫瑜将她与学生之间的争执,比作婆媳吵架,其实有些不妥当。因此,鲁迅在《“碰壁”之后》里讽刺说,“这一年她们的家务简直没有完,媳妇儿们不佩服婆婆做校长了,婆婆可是不歇手。这是她的家庭,怎么肯放手呢?无足怪的。而且不但不放,还趁“五七”之际,在什么饭店请人吃饭之后,开除了六个学生自治会的职员,并且发表了那“须知学校犹家庭”的名论。”
那么,本文中,鲁迅为什么旧话重提呢?因为1925年6月2日,哲教系教员兼代主任汪懋祖在《晨报》上也发表了一些言论。汪懋祖,字典存,江苏吴县人——又是一个杨校长的江苏籍老乡,也是杨校长的支持者。汪懋祖在这篇《致“全国教育界”的意见书》中,对杨荫瑜大加推崇:“杨校长之为人,颇有刚健之气,欲努力为女界争一线光明,凡认为正义所在,虽赴汤蹈火,有所不辞。今反杨者,相煎益急,鄙人排难计穷,不敢再参末议。”
“相煎益急”,这里也是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记载,三国时期,曹丕在称帝后,对才华横溢的兄弟曹植心怀忌恨。曹丕曾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将处以极刑。在这紧迫的时刻,曹植即兴创作了《七步诗》,表达了自己的悲愤之情。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来,就用“相煎太急”这个词来比喻兄弟阋墙、自相残杀。
所以鲁迅才做出这一篇调侃的文章,杨校长把她和学生比作婆媳,她的支持者汪主任怎么又将杨校长和学生比作了兄弟呢?
最后,为了突出这种戏谑的氛围,鲁迅还仿着《七步诗》做了半首小诗:“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