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在学校,名言警句的标语随处可见。
每天上午第三节下课铃响起后,学生们就会拿着自己的饭盒欢快地冲出教室,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排成两列或者三列纵队,由老师带队往食堂统一用餐。
学生食堂,其实是一个大型搭建餐棚。餐棚的水泥地面不算平整,里面整整齐齐排列了若干张八人餐桌,虽然简陋,但却整洁。听周校长说,在2012年以前,学校是没有食堂的,学生们只能排队打好饭回到教室用餐,在当年的支教老师向公益基金会反馈和建议后,才有了现在这个能同时容纳700多名学生用餐的大餐棚,加上学校将餐棚旁的男生宿舍楼一楼腾了出来,现在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都有了统一用餐的地方。
餐棚的墙壁上,厨房的门口旁,都贴上了节约粮食的标语。每个班会安排几名学生到厨房领饭菜,其他人有序地找到座位坐下等待开饭,老师也在一旁维持着用餐秩序。
中午的菜是白萝卜炒肉丝。学生之中大多数人都不挑食,对于每一顿简朴的饭菜,他们都津津有味享用着。难得的天晴,阳光透过罅隙照进餐棚,洒在干净的餐桌上,落在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给人一丝暖意。我不禁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一幕。
“支教老师好!”几个已经吃完饭的学生从我身边经过,和我打了招呼后便匆匆往洗碗池走去。
在这里,孩子们不但要将自己的碗洗干净,还需要轮流将饭盆、菜桶清洗干净,并将餐桌和地面打扫干净,他们丝毫没有抱怨和不满,只是认认真真地擦着桌面,或者扫着地,看得出来,他们很爱惜这个大餐棚,这个他们用餐的地方。
差点忘了自己的午餐!我赶紧走到一旁的教室餐厅,所幸还有饭菜,简单用完餐后,我走出了教室,此时孩子们基本都吃过了午饭,他们在篮球场上,教室前的走廊上,或者楼与楼之间的空地上嬉笑玩闹着。
“周老师!”刘瑾蔚,我在四(二)班的课代表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笑着和我打招呼,她身旁还有另外一个女孩,个子比刘瑾蔚高出了半个头,也是四(二)班的,但是我还没能够记住她的名字。
“吃过了吗?”我问她们。
“早就吃过了!”刘瑾蔚不假思索回答道。
“在食堂吃的吗?”我继续问道。
刘瑾蔚笑着摇了摇头,答道:“我们就住在学校旁边,中午都是回去吃的!”
原来她们就住在学校附近。后来,学校的罗桂玲老师告诉我,有不少学生住在附近,他们都是通读生。
罗老师说,其实一开始,他们都住在比较远的村里,后来希望小学发展起来了,考虑到自己孩子未来的上学问题,他们便纷纷搬到了学校周边,学校周边也因此发展起来。当然,有些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家长,也会在学校附近租房照顾自己的孩子。
“陪读!”我突然想到了这个词语。相比那些住校的孩子,通读生的生活的确是舒适很多,不用自己洗碗打扫,也不用自己洗衣服洗袜子,每天或许都能吃到自己喜欢吃的菜。
但是在这所希望小学里,更多的是住校生,他们之中大多数人的父母都外出打工,看家的只有勤恳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爷爷奶奶。他们从不挑剔食物,因为他们知道,每一粒米都是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他们爱惜自己眼下拥有的一切,爱惜大餐棚,爱惜教室,爱惜这所花样年·希望小学。
记于2016年3月27日
��已;��ׄT�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