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入门

作者: 五层天 | 来源:发表于2017-09-10 20:03 被阅读0次

    论语入门可以为入门一个经典的训练。寻得其法要紧,读完与读懂,自不可相提并论。

    说起读论语的动机,始于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少年时代,在教科书上见到这句时,不甚了解,教辅翻译言,学习知识并时常温习,这难道不快乐吗?但今日看来,视当日教辅翻译,总有一种潜移默化,或者难听一点,洗脑的嫌疑。南师在《论语别裁》中指出,倘若孔老夫子言“不亦苦乎”,才是真正了解我等每日上学的枯燥无味。然后指出学乃学问,不是做文章可比。而又有今翻译指出,习不是仅仅温习之意,还有实践之意,孔老夫子常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不是光说不练,不是纸上谈兵,而要行动。这对于我而言,算是与论语的缘分开始。这里要说一下,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是真要缘分的,不仅是兴趣,而是性情,若是真没了缘分,怕是再推荐百遍也无用。

    然后就是论语的入门了。方才提到的《论语别裁》,在业余爱好者看来,是不错的入门书,虽然主要不是讲论语,而是南师的人生之言,论语不过是个引子,若真要读论语,切不可止于别裁,切记!知乎问答上推荐了不少著作,我身为门外汉,自然要尽自己可能验一验各书的深浅,看一看缘分是否已到。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从目录就可以看出和论语没有多大关系。因为之前听过她的百家讲坛,我也就仅仅看了目录。我并不想像知乎大神那样批评于丹,因为在自己学问未到的前提下,对于任何一种解释都应该怀有一种敬意,这也是论语中君子应有之所为。当然,在你有了基础之后,再来说落也可,只不过,爱数落的人,孔老夫子怕是不喜欢的吧。如果你只看过这本,也不要紧,入了外道,再入正道也有一番体味,况且,这“外道”,本就是教人向善的,网上有人说这是“安抚民众”的毒鸡汤,我不敢苟同。

    《论语新解》,钱穆先生的著作,翻了几页,发现钱老对以往的译注比较看重,虽然也有白文翻译,但是精华全在文言解释上,如果你自己没有对文本比较熟悉,而且古文功底不足,很难入其门。

    《辜鸿铭论语心得》,辜鸿铭老先生的著作。辜老精通中西文化,我们随意翻看这书,其中对于西方文化的引经据典,令人叹服。但是,这同样不适合入门,在论语还没有自己的一点理解的时候,又被带入一个更大的世界,怕是迷途不知返的情况更为常见,我觉得此书缘分未到。

    《四书集注》,以及各种古人的注解。这个先不做评论,缘分还差得较远,待有了古文基础再言不迟。

    《论语译注》,杨伯峻先生,中华书局出的,有简体本和繁体本,繁体本比简体本多了论语辞典和自序等。这本书我觉得很适合入门,一是对于字词都有详细的解释,而且介绍了对于某些字词的传统的不同说法,可以对入门者提高古文修养有所帮助(当然包括我)。他的缺点(其实现在也认为是优点),就是除了直译,并没有进一步的解释。这很难让人产生接连读下去的欲望。但是,现在看来,论语不是一般的三流小说,并非读完一遍就行的。个中道理、智慧需要个人的修行,能读懂一句便有读懂一句的收获。这里我说的读懂,指的是感同身受。下面我来进一步说明。

    就好比开头说的“学而时习之”,就我本身学习论语这一个过程而言,就是学而时习之,在实践中体会理论、道理,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反过来作用实践。(貌似有点马克思实践与认识的味道,(¬_¬))然后最近我又在和人打电话的过程中,猛然体会到“不患人不知,患不知人”的道理,你以为别人不了解你,所以老是沟通不清楚,其实是自己没有尝试先理解别人的意图,当你了解别人想要表达什么时,才能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翻译成白话就是这么长)

    总结一句,现在我的阅读顺序便是,先疏通字词《论语译注》,然后进一步了解《论语新解》,顺藤摸瓜,看一看古人的注解《四书集注》等,最后再与近代大师言天地《论语别裁》,《论语心得》等。

    有人说,你仅仅读了几页,就敢评判哪些书的优劣吗?这里,我并没有评判的意思,我强调的缘分,是在没有准备之前,先不要和这些大师“见面”,这就好比还未学加减乘除,如何学微积分一样的道理。况且,学习经典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你先读了几本大师著作,怕是脑子里有了些别人的想法,再想亲近原文,怕是难上加难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入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eet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