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听课,边把如一老师在群里的文字发言粘贴了下来(上次因为没有现场听课,所以只能边回放课堂文字,边手抄老师的文字讲课内容,然后在录在学习圈里,这次粘贴省了事儿,但我知道,凡事省了事儿的学习,都是简化了功夫的练就,学习没有捷径可走。),粘的时候就决定睡前必须复习并批注一番。
如一老师说
1.规范一下作业格式是对的。大家注意一下就好。人需要一种约束,从而使力量聚焦。有些老师之所以感到烦乱,如阿德勒所言可能是心理的惰性,也可能是心不静,容易被一些小事冲乱。【约束!就是捆绑散漫,就是磨砺意志。散漫和意志是人的天性吗?散漫需要的是约束,而意志需要的是磨砺?】
我们这个课程,尤其需要平心静气。慢慢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下面开始今天的课。【如一老师的这句话好给人以信心】
本次内容是先秦儒家。我们不妨从牟先生所讲的理解中国哲学的“文字、逻辑、见”的说法开始,大家对此有何感受或者疑问。【先秦儒家?之前真的什么也不知道。学这门课程尤如在没有任何根基的半空中想盖一座大楼,难啊!不过今晚的全程静心参与感觉还是有启发的。】
文字,即文言翻译成白话,逻辑即是把话说通顺。逻辑通了,不就是“见”吗?是这样吗?【把话捋顺了就“见”到其中的逻辑了。“见”到“逻辑”了,就知道规律了。我觉的应该是这个顺序,】
大家已经区别了逻辑和见,下面就“道德”问题,进一步理解一下先哲们的见。道德,西方如何讲,儒家如何讲?
@184025张如作首先要把文字文意顺通,然后才能有洞见。
苏格拉底为首是讲“知识即美德”,宗教家则言上帝【苏格拉底强调的是学习中思考,思考中明理,明理即美德。宗教家也是搬出个“上帝”“主啊”来限制人的自由行,束缚人的行为】
教材中的圣多玛就应该是圣托马斯,宗教哲学家【学过的西方哲学中,知道这个人,但忘了他的理论了】
我们接着说说康德的道德观,结合教材,有问题可以就此提出。
康德道德的神学,是什么意思?
康德的道德来自哪里?
【这些车老师都讲过,就是忘了。学过的知识没记住说明没有内化。】
@210068 陈晓燕这种说法比较靠近康德的意思。大家先审视一下,停一下。
(来自于固有的本质和构造)
只是康德不认为人有自由,所以要想让这种内在的道德成为人之必然,即人因此而幸福,就预设出灵魂不灭,此生不幸来生幸福,以及上帝存在,祂保证这件事落实。这就有了道德的神学。【内在的道德是为了来生的幸福,这是对有神论者起作用的一种观点。于无神论者而言,道德从哪里来呢?】
@198383邱常培对呀,宗教家所言就是神学的道德
康德不承认人有自由,才领出上帝。儒家则相信人有自由,有主体性,这就是儒家的“见”
【道德从主体的“领悟”当中来。对事物领悟的越深刻,道德的表现越明显。何为“深刻”?“见”到事物的底层逻辑。】
我们今天就从各个角度理解“见”
“需要用康德的哲学理论来观照中国儒家的主要问题和观点,也就要求我们不仅读中国哲学,还需读西方哲学,还需要读懂,还需要融汇贯通”陈晓燕
这是我们选牟先生的著作的原因,虽然难,但他义理通透,启发性很大@210068 陈晓燕【读文本的时候感受到这一点了。文本必须反复读。】
我们先说孔子的见
你认为孔子的“见”是哪些?
@200705王小龙如何保障这个仁的活泼而不麻木呢?【仁的活泼?内心世界的活泼还是表现形式的活泼?】
这就是我们能不能在读哲学的时候有“见”
《论语》洋洋洒洒数万言,零碎,你从哪里看出其要领?【读过两遍,没懂,怎能看出其中的要领?知道是“仁”后,有不理解何为真正的“仁”】
孔子核心思想自然是仁,那如何保障这个仁呢?【第一次对“仁”的思考是2005年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习时魏书生老师授课后求在笔记本上签名时写下的“仁者无敌”后。感觉挺有道理,也努力践行,但一直也没通透其中的核心要义。这次读文本,听如一老师讲,有了进一步的感觉,但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中】
[呲牙]大家大致理解了心之“安否”,是对仁的觉察
唯有此,才能守住仁,亦是守住人
这就是孔子的见
【几句话直击要害。孔子的“见”就是“仁”,“仁”就是“心之安否”】
我们读论语,读到这里,才能理解何以言人性善,善则心安,不善则会不安
@212105刘瑜心之安否,需要时间检验。也不排除嗜欲深者【点悟的真客观。时间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但嗜欲深者不乏其中】
@210068 陈晓燕康德的道德律有点偏于生物性,固否定自由;儒家的心则是自由的,主体性的【这句不理解,主体性就是自由的么?】
@198274王晓娟(课程组长)是的,安否是内省的,这是仁之本质,牟先生言为“逆觉之路”。人需要如此,才能挺立仁心
@210336+李春江本质上,心之安下的道德,创造了社会道德【对这句很赞。社会道德不是约束出来的,是人们的心安之下自觉出来的,当然也于制度与法律的约束有关。不管哪个阶层的人,都是为了心安才遵守社会道德的,当然嗜欲深者除外】
@210068 陈晓燕“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如何理解?【这就起自然规律】
心被遮蔽,法盲之类,怎能言仁。【无知者无畏。不学习的人的心才会被遮蔽,不学习(不单是读书学习)的人尤如动物。】
我觉得这个安应该是在一定认知水平之上建立的(顾芯瑞)
如一赞【我也赞,认知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对知识与实践的思考上的】
宰予"心安",孔子却认为是"不仁″。牟先生认为人要有"道德的自觉”,那么,"道德的自觉”又如何来?(罗柏元)
@210521罗柏元 其实人有一个自觉能力,为善的能力,这就是心之安否本身。【解释的太好了,自觉的能力,为善的能力属于人的本性中储备的成分】
以上,我们言出孔子的见,是指出心的安否来指点人们自省,这一点是很有见地的,固然有些人意识的为恶而安,但放在时间里,放在整体的人性里,这些被遮蔽的心,会逐渐的显现,这就指向儒家的修养功夫,曾子三省吾身等,诚,敬……
儒家还说到道德与天的关系,孔子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孔子的天是什么呢?
大家说说
孔子那句话可以言出对天的呼应呢?
我说一个,大家思考:不知生,焉知死。这背后是“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就是遥契天意
【恐惧死者不知何为真正的生】
李春江@212105刘瑜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句话,怎么理解?
@210336+李春江民者,人也。可有人经历过“天”的耳提面命,只能从天造地设的人处理解天意【天——民——人】
说到天,孟子的那段话说的更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这句话大家理解不了?【心——性——天】
大家先理解一下孟子的这句话
刘瑜说到天,孟子的那段话说的更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这句话大家理解不了?
!@212105刘瑜加一句,尽我心就是尽天命
@202173葛占芹天就是人心啊,人心才是良知
人无法接受到神化的“天”的耳提面命,但可以尽心知天,这不就是伟大的“见”!!!!
所以儒家没有神,只有人,只有尽心的修养,只有道德实践
儒家没有外求,只求自己的心,只尽自己的心,这与很多民族不一样的【求己!!!】
@201389顾芯瑞西方哪里是自然,西方是守“规矩”的,作为知识的道德,作为无上力量的上帝
@212177王云春 道是外在客观的,性在心内(王小龙)
@212177王云春 道是外在客观的,性在心内
格物致知,与尽心知天,是儒家在宋明的分歧,这是后一节的内容,现在先搁置。
我们不要断了讨论的线索,即在理解儒家的见,即对人生命的洞见,从而安顿生命。这也是理解儒家内涵的一种方式
下面我们说说另一个儒家的见,即性本善。
你对此有何想法?【孔子不是儒家吗?】
性本上之性,非生物性,是人的超越性或者说精神性,人若无此性,还可谓人乎?
@200907王晓燕 性本是善的,受到后天蒙蔽,所以要不断回归本心,为何是累积的善
@212177王云春 对,心归本即为善
这里的善是指人最初具有的认知标准?
@184020龚保全 非认识视角,这是生命的创造与走向
性本善恰恰不是白板说
@184244郭小琴柏拉图可能不同意。
这个性本善中的性可不可以理解为人类本真的共性——善
@161421彭红梅 这个本真的善,还要通过行动表现出来,表现出来才算,固有“人能弘道”之说。【弘道即扬善】
儒家这里的善,应该是最高善需要在道德的实践中获得。
@199340吴尧达 儒家的善是由心而发行动,此即为“德”,此即为道德实践。
道德者,以道而德而行,道也者,心性也。依心性而行即是道德实践。【所有的心性都是善的吗?未必也】
儒家讲心性,就是树立主体,这才有“铁肩担道义”
这才有儒者的风骨
这才有礼崩乐坏之际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关于立命的讨论,我好担心大家退回去,退回到心之外的标准或者道理[暗中观察]
中庸,大学,讲慎独,其实也是守住本心。
独是主体,慎是工夫?
我赞同这种理解
智静,如何理解易经的见
白鹤飞,就是易
易传之穷神知化,即是尽心知物润物的含义。
中庸讲「慎独」就是讲主体,是从工夫上开主体。这里的从工夫开主体,是指曾子说的守约吗?
@198274王晓娟(课程组长) 约即对本心的持守
今天我们不妨就讨论到这里。先秦儒家的核心是理解其尽心而为,立主体。生命如是绽放,亦能对抗一切逼仄的环境,这是儒者的纲骨。
@212563柳晓红慎独不仅仅是无人时的表现。
一切以心做事【见】【善】【慎独】。【静下心慢慢来,一切会好起来】
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