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朋朋精选
《中国哲学十九讲》作者: 牟宗三

《中国哲学十九讲》作者: 牟宗三

作者: 刘书朋 | 来源:发表于2021-03-23 00:03 被阅读0次

。。ISBN: 9787221158734

。。内容简介。。

牟宗三,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哲学大家刘述先曾说,牟宗三在当代中国哲学的地位比之于康德在西方哲学的地位。

《中国哲学十九讲》为牟宗三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为十九讲,大体按照时间顺序,论述中国哲学的特殊性问题、先秦诸子的起源及系统、魏晋玄理的内容及价值、佛教的哲学问题、宋明儒学等。书中所讲,关系到中国哲学的系统格局与义理综述。书中厘清的问题,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发性。

。。作者简介。。

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海外新儒学的重要代表和集大成者。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华西大学、金陵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东海大学、台湾大学、中国文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校教授。1987年被香港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

他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有《历史哲学》《道德的理想主义》《中国哲学十九讲》《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佛性与般若》《圆善论》《名家与荀子》等主要著作,并有《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纯粹理性之批判>》《康德判断力之批判》等三部译作。

。。精彩短评。。

#

看了这本书才发现对中国哲学知之甚少。

#

于深处有独到理解,自有一套不同于当时与当下的理论体系。(对不起,佛教实在没看懂跳过去了……)

#

千万不要以为是哲学通讲之类的书,或冯友兰那样的哲学简史,牟宗三高屋建瓴,义理极深,在佛学圆教和康德的意志问题上,都已经到达极深处。儒释道三家是横纵来讲,玄学和理学,也条缕清晰,承接有序。

#

在中国「发现」哲学,作为在西方中心主义的普世语境中拒绝中国文化的客体地位的一种努力,无论其内在结构中有怎样致命的缺陷,都将在我们这些汉语文化的「遗民」中引起经久的敬意。——杨立华

#

虽然不长断断续续也看了快半年,别的倒还好,圆教和分别说那几章看得头都大了,最后几章一气读完会成就感。牟宗三对三教和西哲的贯通令人惊佩。

#

1,牟宗三先生确实是后人难以企及的当代最伟大哲学家。

2,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儒释道三家,中国本土并非没有过类似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哲学家,譬如公孙龙,只不过由于人为的政治因素而刻意掩盖了理性主义在这片土地上的萌芽。

3,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重视的是道德,其核心是人道主义,伦理主义。以人为中心。

4,道家是以遵循天道为主要观点的自由主义。西方人认为有点类似现代的无政府主义。我倒是觉得如果在正确的时代走对了路,道家倒是有可能会产生出“天道之下人人平等,人应遵天道而行其事”的类似“work for god”的“普世价值“。《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就有点这个意思,可惜道家被人为利用而走了歪路,玄之又玄之所以玄之又玄乃被人故意为之。并非因奥理之因。简单来说,啥是天道?天道就是苍天之下众生平等,遵循自然而来,遵循自然而往,顺其自然,逍遥的活着!但倘若一个国家的百姓都如此生活,那还会有人听某些阶级的话么?所以,儒教一家独大是有其客观背景的。另一方面,道家作为帝王之学,也有点帝王循天道厉其百姓的意思吧?

5,佛教的“空“与“圆教”的思想确实很了不起。空是啥?你看到的事实并非是事实。一切所见所听所感之物均为幻象,世界的本质就是无。但在无的基础之上,又有“有“的另一面。如果全是无,那么眼前所看见的东西究竟是啥呢?那么存在又是啥呢?这就是所谓“圆”。“无“中有“有“,”有“中有“无“。 西方理性哲学的基础在“存在”,在“有”,所以不会有“无”的概念。

缺乏理性思维是中国哲学传统的弊端。但也正因为缺乏理性,所以才会产生所谓的“意境之美”。传统水墨画,书法,诗歌所展示的意境,只有在非理性的基础上才能创作出来。当然,法治的缺失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也和理性思维传统的缺失有关。从某种角度来说,五四之后的各种运动确实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似乎这是用暴力重走西方理性主义几百年的道路。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法治传统没学会,在人治的基础上却学会了缺德。

#

虽然牟宗三的文字也都读了一些很熟悉了,但这好像是我第一本完整读完的他的专著。当然是讲义汇编,本身没有那么硬核难啃,不像其他学案式风格有一大堆一手文献,而是生动和活灵活现的。这本对中哲史主要就是儒释道三家义理系统的衡定,都是大的哲学问题,具体哲学史发展细节很少,有一些很有意义的区分,比如纵贯纵讲纵贯横讲,实有层和作用层的有无(从陈来的《有无之境》还有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论有无一节就可以看出对这个区分的继承)。分别说与非分别说那一节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非分别说在中国哲学内部的确是个引人注意的现象,如庄子,禅宗,还有理学的某些话头。这一问题铃木大拙说得也很多,如“即非的论理”。确实说开了也没有什么神秘之处,就是一种玄学的思维方式,庄子早就说了,也不用等到几百年后的龙树。在欧美的龙树中观学研究里这类悖论逻辑(如“四句”)到底符不符合形式逻辑,是种什么逻辑也曾经引起热议。我曾经和朋友也有过讨论,如是否否定排中律等。但是这类纯粹逻辑问题不是我好奇的重心,以后有机会再了解吧。我个人是认为纠结这类悖论逻辑是何种性质,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其中的思想(当然从分析哲学的立场一定会反驳我这种所谓“理解“只是一种糊涂233)

    再者还可以看出牟宗三对西方哲学的一个态度,以康德为最高,以而不以现代哲学为然(分析哲学的主张是一种偏至,存在主义是“末世思想”)。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的不相应是比较明显的,但海德格尔还有存在主义有很多与儒道禅的比较研究,并不是能轻易抹杀的。可惜牟宗三本人很少正面提海德格尔与存在主义,看不出他看低二者的具体学理。当然我能从他的观点还有精神气质大概感觉揣测出他为何不喜欢二者,但从学术角度来说,这个问题我还要继续思考。尤其是我还是不敢说了解海德格尔,要继续看书才行。

  牟宗三的中西会通,因为主要针对康德而发,没有太正视分析哲学和现象学引发的问题,在今天看来难免有种不够“前沿”,明日黄花之感。甚至会显得他自认的中国哲学之“发展”(解决了康德哲学乃至西方哲学的矛盾)是一种稻草人攻击和夜郎自大。我觉得一方面,牟宗三那一代的任务和成就(中国哲学的初步现代化登场)已经完成了,不能指望一出道即巅峰吧,之后的事自然由我们来做;另一方面,现代和后现代哲学也并非就不可批评,尽善尽美了,“新潮”并不见得就是“正确”,牟宗三认为前者是“无理,无力,无体”并不只是意气,他那种要求主体自我担负自我创造的尊严感是很可贵的,哲学的方法论可以不断变化甚至进步(比如分析哲学的澄清),但是某些基本的精神气质是常有价值的,比如古希腊古罗马的贵族精神。在我看来牟宗三哲学就带有一种中国古代士人的那种黄昏余晖的悲壮美感。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简书个人主页查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十九讲》作者: 牟宗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uzx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