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三世桃花开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惊蛰后的一声春雷,惊醒了枝头的蓓蕾,东一点西一抹,嫣然轻笑。
这一树桃花,开了,一开便是三千年。
它开在阳春三月,密密层层,粉红浅白。迎风初绽,微笑不语;含苞待放,半藏半露:就连那小小的花苞,也执着地吐露出点点娇红。
它开在山乡原野,成片连群,千朵万朵,将旷野大地染成了粉色。
它开在人们心头,那“宜其室家”的姑娘,笑靥如花,光彩照人,就像这桃花一般,令人朝思暮念。今天,她出嫁了。
思之,慕之,寻之,求之。这一番漫长迂回的等待求索,今天终于盼到佳音。
琴之,瑟之,钟之,鼓之。这一切尊贵的礼仪,只有她才有福消受。
千年桃花开遍,重重叠叠的时间烙印,丝毫没有消减它的明媚。
这桃花随风飘摇,落在陶渊明的诗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人们寻觅了千年。
这桃花伫立在清明的山村,人面桃花相映的女子,凝目含笑,与崔护不期而遇。这一见钟情,人们钦羡了千年。
桃花扇情深意浓,载歌载舞,极尽风流;桃花雨清澈澄明,悄然而至,又悄然离去;桃花水超然象外,汩汩东流,不舍昼夜。
千年桃花开过,经历风风雨雨的洗礼,明媚的色彩外平添了多少人生的感慨。
诗豪刘禹锡的桃花,开得与众不同。“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桃花的兴盛与衰败,显而易见是趋炎附势所致。
刘禹锡的这一树桃花,连他自己也没有料到,竟开成了后世的典故。
晁补之借刘禹锡感慨时光易逝青春不再,“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刘禹锡受贬、远谪,重回长安,但青春已去。桃花哪里能够永葆美好?
刘辰翁紧步其后,“问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年华不再,一事无成,刘郎的桃花,也徒增感伤哀叹。
时间再走一步,明末清初的徐灿,再次提及刘郎的桃花。“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不只有人事变迁,恍如隔世之感,更有家事国事欲说还休之意。
谁成想,刘禹锡的桃花一开,竟然盖过了明艳艳的“桃之夭夭”。
好在远古的一袭红艳的嫁衣,挟着桃花这一封春天寄给人世的情书,击退了所有的疑惑忧惧。
盛装待嫁的女子,簇簇的桃花,深红浅红,泛着活生生的烟火气,直笃笃地撞开了新生活的大门。即将开启的生命历程,也如同朵朵桃花般绽放着翼望。
“灼灼其华”“有蕡其实”“其叶蓁蓁”,枝叶繁茂,花开千朵,果实累累。两腮飞红如桃花的女子,目光躲闪中充满着兴奋。“宜其室家”的女子,本就不必担心红颜老去,她从桃花深处迤逦而来,带着家族的嘱托和祝福,用花火般的青春,燃烧未来,直至生活变幻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这一树桃花开了,用它那明媚照眼的妖娆,穿透了古拙的厚重,用它那炎炎的色调,击破了远古的灰暗,开了三千年,毫不褪色。
这一树桃花,开了,一开,便是三千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