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感觉整天感觉动力不足,那就试着将自己必须要做的事情量化吧,毕竟成长的每一步都是算数的,如果看到自己已经走过了那么多步,看到自己曾经的努力与坚持,谁都不会想放弃。
在自我效能管理理论。试着记录自己做每一件事情所用的时间,比如今天读100页书需要2小时,那么能不能把这个作为一个小目标,下次尝试着用一个半小时完成100页的读书量呢。还有日常的一些生活琐事,比如,每天的洗漱、化妆、通勤的时间能不能固定的平均数的基础上在有所提高呢。
在自我心智成长理论。记得有一位心理学的老师举例一个类似“自我预言效应”的例子。有一次这位老师出差住进了一个周围环境有点嘈杂的酒店,他心想这下坏了,今天的睡眠质量肯定是没有保证了。但是转念一想,他再次确认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自己在嘈杂的环境睡不着”这个观念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这个观念真的是这样的吗?后来,他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观念,心理暗示自己,自己虽然不能决定外界的环境,但是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保持一个舒畅和放松的心情进入睡眠。果然,这个方法是有效的。这个例子就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有时候是被自己的观念所束缚,我们应该培养起一种觉醒的意识,时刻的检验自己的想法。记得有一种说法,改变行为习惯是简单的,但是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是困难的。但是只有时时的觉察与反思,总会有进步的。
在科研写作的领域。以前总是含混地对待每一种思想的新提法,那时的学习还是一种基础教育中的平面化的知识输入,就是自己知道这种说法或者提法就是可以的了。在考试中就可以能得个高分。因此,那时的学习主要是依靠记忆。后来数学这门自然科学也竟然采用了背诵解法的方法,因此这就失去了 进一步探索,或者说失去了举一反三的能力。物理学家费曼的学习方法或者能够给我们一些提示。他说我们要把所有学过的东西的推演过程重新演算一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鲜活的可以拓展的知识。那么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习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后,我们更是看到了这种具有历史性的思维方式重要性。因此,大学教育可以是通识教育,但是一旦进入了研究生阶段,一定要亲自进入“研究”中,在研究中实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举一个例子,比如文化自信、新发展理念、人类文明新形态、共同体等概念的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