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前史
恒哥岸边的圣城瓦拉纳西高贵雅利安
烛火照见了雅利安人。①
共同的语言源头来自于这群古印欧人。语言学家通过比较在梵语、德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和英语中惊人相似的“桦树”这个单词,认为雅利安人最初的家园是一个桦树繁茂的地方。渐渐地,研究者达成了个共识——雅利安人发源于黑海以北,介于喀尔巴阡山脉与高加索之间。
雅利安人闯入历史是以可怕的破坏而著称的。游牧的雅利安人不断地向外迁徙,征服并同化定居的农业民族,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到了20世纪,还有希特勒实践着他的“纯雅利安”的梦想。这样一种语言和文化的扩张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公元前1200年左右,一群雅利安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的几处山口进入印度,几乎重写了印度的文明。之前,在印度河流域可能是达罗毗荼人建立了发达的城市文明,但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衰落了。主持印度河城市遗址挖掘的毛第默·威勒爵士在笔记中写,印度河文明留给这片土地的“大概只有一个名字”,而后来雅利安人建立的恒河文明“几乎可以说给了印度一个信仰”。
雅利安人将更高级的土著文明击碎了,把达罗毗荼人驱逐到印度南部。这段征服史在他们后来编撰的吠陀诗集里留下了痕迹:帝释毁灭了城堡(城市),解放牲畜(游牧民族对定居文化的不理解,可能造成了今天印度的牛仍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牛),释放河流(破坏灌溉堤坝)……他们的说法是恢复了宇宙的本性。提到帝释的敌人,则会在前面加上“黑皮肤的”、“扁鼻子的”等形容词。
雅利安(Arya)在梵文里是“高贵、洁净”的意思,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矮小、黝黑,所以种姓(varna)这个词的梵文原意是“颜色”。
在各地的雅利安社会,都可以分为三个等级:祭司(代表神权和律法)、武士(代表肉体的力量)、牧人和农夫(代表生产),但在印度,被征服者成为了第四等级的贱民。或许雅利安人自诩血统高贵,禁止与贱民甚至其他种族通婚,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
种姓
种姓制度里婆罗门阶层占据了绝对中心地位,可以说种姓制度是婆罗门教教义的社会体制化,它们是一同诞生的,并传延到今天。
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和吠舍(平民)原同属一族,信奉一样的神,可在宗教里再生,故称“再生族”;而首陀罗(贱民)则是宗教不救的人,称为“一生族”。
在当今的印度人口里,仍有大部分人带有种姓,其中婆罗门约占印度人口的5%、刹帝利约占4%、吠舍约占2%,“一生族” 首陀罗约占45%,不可接触者(后来发展出种姓之外的最底层)约占18%。②
种姓等级森严,一个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相遇,国王应给婆罗门让路。如果一个婆罗门肯去一个首陀罗家庭为他们祝福(一种低等的仪式),那是首陀罗无上的荣耀;仪式完成后,婆罗门出门前要净脚(象征洗去低种姓的污染),那净脚水会被首陀罗家庭精心保存,每天饭前饮用一点,认为它充满了神性……
而在现代印度,一位贱民出身的部长让佣人给他倒杯水,遭到拒绝,说于礼不合,因为佣人是一名婆罗门。
婆罗门对自身高贵的血统非常骄傲,所以在古代文献里有称,七代不发生混血是一种美德,“七代纯婆罗门血统”、“十代纯婆罗门血统”的标榜经常在文献中出现。③
① 严格说,雅利安是一个语言学名词,但它已经被用于(而且广泛误用于)指一个民族或更不恰当地指一个人种。
② 尚会鹏《种姓与印度教社会》3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 “七世以来,父母真正,不为他人之所轻毁”。——《长阿含经》卷十三。
(待续)
网友评论
大神,无所用心人日常来此品读文章,知会世间百般奇妙,感受文字之精髓!
早起来给您点赞,幽幽情愫,环绕我心,辗转反侧,无法忘怀,文字能够始终保持这般的仙气盎然,给我们带来美好!
为文字代言,相信是你我共同的道路!
幽幽茶香不成敬意,茶香心醉,笔力亦醉人!
在感叹大神创作笔力之余不禁心有惭愧,双手空空只能是用日更文章达到我想要的一切,希望大神代为支持!
[(25)秋千的另一端——你算哪块小饼干!](https://www.jianshu.com/p/13109275ec2a)
玄幻:(3)幻灵传说——幻灵千百世,风烟一时起https://www.jianshu.com/p/a047acd0ca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