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412330/1e043428f8076cf3.jpg)
今天听十周训练课件,里面有关于每日要事的三个原则,其中一个强调了做了和做到的差异。
这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个故事。最近看了一本书叫《火星里的人类学家》,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
这个病例是一位一岁左右就失明的盲人,这几乎相当于先天失明了,这位盲人遇到医生的时候,已经五十来岁了,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早就适应了依靠触觉和听觉的生活方式。
结果,医生给他检查了一下,发现他的眼睛事实上各方面都挺好,就是有一个小问题导致失明,用一个简单的小手术就能够让他再看见。之后的手术很成功,这位盲人果然复明了,但是后续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能“看到”,但却无法“看见”。
这话听起来很奇怪,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外部世界的各种色彩都能进到他的眼睛里了,但是他却无法辨认出任何东西。
咱们正常人看世界,实际上看的是进入到眼中的各种光线、色彩,然后我们的大脑懂得如何去把这些混杂、交织在一起的光线和色彩整理出秩序,区分出前景和背景,于是我们就能辩认出来外部世界的各种东西,这就算我们能够“看见”了。
但是对这位复明的人来说,进到他眼睛里的,只是混杂在一块的各种杂乱无章的色彩而已,从中无法感到任何秩序、任何意义,他的大脑不知道该如何整理这些涌入眼中的色彩,于是,他就能“看到”,却无法“看见”。
曾经有人把他领到一个车床前面,告诉他这是一个车床,都是干嘛用的。说了半天,他瞪大了眼睛,还是啥也看不见。直到他闭着眼睛,上前把整个车床摸了一遍,再退后回来,说,“嗯,这回我能看见车床了。”
因为他摸了一遍之后,脑子里就已经把各种触觉整合出一个完整的形状了,也就是,有了个蓝图了,然后再用这个蓝图来对应着整合进入到眼睛里的各种色彩。
虽然很可能不大顺畅,但好歹也算有整合的办法了,这之后他才能够理解这些视觉刺激,才能“看见”。
其实,我们践行时间管理或者养成其他习惯,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一定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失误。一定不要试图用做了来替代做到极致的效果。
就拿读书来说,很多人之前是不读书的,或者很少读书的。他读书既没有方法,也不进行反馈,只是为了在朋友圈晒读书的样子,以便满足被人点赞的瞬间。这个其实就是做了,没有做到极致的表现。
所以,在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坚持使用“计划-执行-反思-修正”(PDCA)的方法,将做了改变成做到极致,就可以做到持续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