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学后就好像很讨厌书籍,总以为它很虚拟,不接地气。尤其是学校的那些书本,一直认为它毫无用处,和生活工作都不在一个路线上。
2016年膝盖受伤了,不得不在家休养。那时候很烦躁,家里的事,工作的事,甚至精神上都很压抑。每天被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服侍特别排斥和焦虑。
后来不记得什么原因接触上了书籍,一连看了好几本书,大部分是一些社交和职场的。记住了哪些我也说不出来,就当有那个过程。
2016年下半年伤养得差不多了,便去工作了,一接触热闹,就把书丢了。
直到2018年,舅伯发了一条学历提升的链接给我,没几天我就去机构了解报了名,花了两万多元,现在想想当时真舍得。我还记得当时的想法:逼自己一把,一旦犹豫了肯定又放弃了的。电话里舅伯说“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句话也一直勉励着我,也可以说自2018年开始,书成了我最亲密的伙伴。(当然得说明下,并不是学历提升就会让不想读书的人变得想读书,只是我喜欢书又一直没坚持就借这个方式逼迫自己的,然而专业类的知识我几乎没怎么用心,我反而看的更多的是自己想看的“课外书”。)
可能书看多了就会有了选择,从历史、文学、悬疑到哲学、诗词,后来又开始接触国学、正史。回想这些择书的变化,感觉很有成就感。最开始可能就是量的堆积,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择书而读,我认为这已经是质的追求了。
董卿说过,你不妨在家里多摆写名人传记,你不用时刻去读,但你无聊了,任何时刻你都可以和他们对话。
看到自己房间里推着的两三排书,虽然不算多,但对我来说很有成就感,因为它们几乎都被我读过了,有的还多次读过。记没记住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就像小时候吃过的饭一样,直接影响了你的骨骼生长。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和其它因素,我们这些创业的上班的差不多都有很大的压力,因为一直习惯性的追求物质,突然物质变得没那么容易获得了,很多社会人都变得焦躁不安,甚至取财不道。我也一样,断断续续焦虑了很长时间。但也很庆幸自己只是断断续续焦虑,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在静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想看的书。
也是书给我的感悟,世界再喧闹,文字还是静止在那里,它的效果和用处依然没有丢失,只要你肯看它,它就会让你安静下来。让你从历史中找到教训,从文学中理解各种喜怒哀乐,从哲学中跳出常人的惯性思维,从国学中适应大自然的规律……
书本也告诉我,凡事都有两面性,如果文字也变得跳动起来,只会让人眼花缭乱。而文字是否在跳动,得看看它的人,人的心不能静下来,它看到的什么都是表象,都是浮躁。刚刚提到工作就业,我相信也肯定这只是时间性的,世界不可能一层不变,有了变化又能找到合理的调整方式,这就是进步。走的太快,偶尔停下来不是坏事,知道你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过去有哪些教训我们应当吸取,以后有哪些坑我们应当避开……
2016年至今,我逐渐改变了对书的看法。我想过考事业单位或公务员,经过一些了解后我暂时选择了放弃,我目前的知识储备和逻辑能力是很难成功的,不得不承认我离它太远了,我开始意识到学校的课内书籍和环境的重要性,只有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和培养,才能形成牢固的知识基础和每天学习的习惯。我过去之所以排斥是因为我太躁动心急了,还没静静地等候那种学校真实的读书方式到来就离开了它。
在书籍的旅程中,我感谢这几年一直鼓励我影响我的人!以后还有很长的路,我将继续坚持对书的热情、对学习的热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