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学习过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桃花源记》,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过陶渊明的句子:“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等。以前的语文教材版本还有一篇《五柳先生传》的文章,也是陶渊明的名作。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实,这是陶渊明不满现实,身体逃离社会,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愿做一个乡野村夫,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桃花源记》中,陶渊明设想了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自由、幸福、安康的社会:“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可以说是陶渊明精神上的逃离社会!社会太黑暗、太龌龊、太尔虞我诈,怎么办?除了身体的逃离,陶渊明思想精神也是逃离的!
就如同周敦颐评论陶渊明一样,陶渊明是一个隐逸者!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陶渊明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是想逃离现实社会的!面对磨难,陶渊明采取的措施就是逃离,过一种隐逸的生活!
应该说,逃离,过一种隐逸的生活,也是“苟全性命于乱世”的一种智慧之举。
周敦颐,初中阶段学习过他的文章就一篇,《爱莲说》。在文中,周敦颐表述了莲的美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其实,这也是周敦颐的爱好和追求,也是他对待黑暗、污浊、肮脏社会的一种态度,怎么样呢?那就是洁身自好,不与世同流合污,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自己要有莲这种“不染”“不妖”“香远益清”的品行!
其实,莲不应该哀怨淤泥,因为淤泥养育了自己!正是因为有了淤泥,莲才“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周敦颐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要做“莲”,而不做“菊”!喜欢“菊”的陶渊明最后怎么样了呢?“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吃了上顿没下顿,虽然陶渊明“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有颜回“乐以忘忧”之贤,但人不能只是生活在真空里,生活在自己的理想里!
因此,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处事态度,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只是,那时候,“同余者者何人”,周敦颐很难遇见一个和自己同道的人!
刘禹锡,初中阶段学习过他的文章《酬乐天眼周处逢席上见赠》《陋室铭》。
刘禹锡,也是一个一生屡遭贬谪的人!从“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我们能看出,一生中最美的大好时光,刘禹锡留在了“巴山楚水”!回归繁华社会的刘禹锡感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身沧桑,一身疲惫,一身无奈!原来还喊自己如何“德馨”的刘禹锡,现在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沉舟”和“病树”了!只好在白居易给自己设的宴席上,满身惆怅,“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站精神!”“歌一曲”“杯酒”也许是刘禹锡重新振作的寄托!
遥想当年,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县令一再刁难被贬的刘禹锡,把刘禹锡的房子从在城南安排到城北,从城北又安排到城中,房子由三间到了一间半、一间。面对县令一而再,再而三的有意刻薄难为,刘禹锡当时心气还很高,最后写下了《陋室铭》以明志!
县令虽然安排刘禹锡住在一间简陋的屋子里,但是刘禹锡没有自怨自艾,也没有怨声载道,更没有破罐子破摔,而是变换一种思路,用高洁傲岸、孤芳自赏的心态,随遇而安!
文章开头就提出:山为什么有名气,不是因为高低问题,而是因为山上有了神仙;水为什么有灵气,不是因为水有多么深、多广,而是因为水里有神龙!我这间房子虽然非常简陋,但是因为我住在里面,因为我品德高尚,所以陋室香气远扬!这时候的刘禹锡虽然被贬,还是多么的自信啊!
接下来,刘禹锡从室内外优雅环境、来陋室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问家、在陋室可以做调素琴、阅金经这样高雅的事来证明陋室不陋!还把自己的陋室比作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还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证明自己的陋室的确不陋!
刘禹锡,面对尔虞我诈、欺上媚下、趋炎附势的社会,保持自己文人的清高,文人的那份自信,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乐以忘忧,贤哉”!
无论什么时候,社会无论怎样,刘禹锡都能精神上解脱自己,让自己获得精神的慰藉,这也许就是中国人随遇而安的处世之道吧!
陶渊明“隐逸”,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刘禹锡“随遇而安”,透露的是中国人处世的智慧!我们不能主观的说陶渊明“隐逸”处世态度的不好,但是我们更赞赏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和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