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读书群里的热烈讨论,关于教育,关于孩子,忽然之间涌起一阵难过,那么多的讨论也抵不过日常的惯性。
难过的可能是自己生出的些许厌烦。厌烦于总在讨论,也厌烦于自己的停留。还有些不可言说的心情。
《约翰克利斯朵夫》到了少年的困顿与挣扎期,重读这本书,就是在重活一生。
看似平常的我,内心是在哭泣的。多少年啊,梦回少年时的冤屈与挣扎,又无力地沉沦,不知所往地流浪。
说起来总以摩西奶奶为榜样,到了六十岁依然可以重新开始。心底却深深地感觉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更像会真实发生的。
尽管他是音乐天才,最终也就是这样按世俗来看几乎一无所有地死去。
今日,朋友哀叹还没年轻过就已经老了。时间飞逝,日子一日又一日的似乎也没过出个什么样。也许将来也是这样不知不觉步入生命最后的时光。
梦想中的屋终于没有住上,梦想中的旅行终于没有走上,梦想中的创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光阴在日日琐碎的忙碌中逝去,最后除了孩子家人,一无所有,就这样闭上了眼睛。
什么是梦想中的屋子?仔细想想也想不出个具体的,是河边呢?还是山里呢?怎样的风景才是梦想中的呢?就像衣服穿不明白一样,屋子也住不明白。
圆满的人生是有的,那些人喜乐地离世而去。而看看自己,半生了都没有张扬过生命,如同高中的一张寝室合照,大家都在恣意大喊,只有我只微微开了口。
半生都在挣扎,半生都在学接纳与自洽,时好时坏地前进着。
依然喜乐独处,悲哀与哭泣都是自己,不用与人解释,也不必吵吵嚷嚷多了事。
独处是最好的疗愈,因为只有自己才能懂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