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听共读课《教育的勇气》44课。主题是为什么游戏可以促进人的发展。文芳以“安吉游戏”中的“轨道滚轮胎”为例,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游戏的系统化设计及其背后的设计理念。然后总结出游戏的三个基本元素:
首先,有明确的目的。游戏是一种目的感极强的活动,参与游戏,就要达到一个既定目的。
其次,有清晰的规则。每一项游戏都有其游戏规则,参与游戏,就必须遵守这项游戏的规则。否则,即便你达到了目的,其他人也不会认可你的成功。
第三,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必然遭遇困难。玩游戏的过程,是一个实现目的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不断遭遇问题、解决问题、体验成功……这些经历交织在一起,与最终的成功体验,共同构成了游戏过程。
文芳还总结出游戏的两个功能:一、游戏有助于提升人的思维品质;二、游戏可以让我们的行动更有效。
最后,文芳留了一个思考题:你在游戏中获得了什么启发?
以前,接触小学高段的孩子多,上课崇尚真实朴实扎实,一板一眼,自我感觉课堂多了一些沉重,少了一些趣味。虽然不断调整,并没有真正找到突破。
到成都后,开始从一年级带班,才发现低段和高段对课堂组织的要求完全不同。高段学生,陪着他们去发现问题,梳理问题,思考问题,分享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产生新的问题继续探究。课堂组织教学很轻松。刚入学的小不点儿,再那样做,必定乱成一团。
重新思考课堂组织,发现游戏能够起到很多作用。
首先,小孩的天性就喜欢玩游戏,听到老师说“玩一个游戏”,马上被吸引,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
其次,把学习内容穿上游戏的外衣,学生学起来更轻松,增加了学习过程的愉悦感和学习结果的成就感。让孩子能真实感受学习本身带来的快乐。
再次,如文芳所说,游戏明确的目标与清晰的规则,可以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和规则意识,学生们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行走的过程必须遵守哪些规则。如果是集体游戏,还要懂得与他人协作。
不止是小朋友喜欢游戏,我尝试过,大孩子也非常喜欢游戏。后来我又尝试过在成人培训中加入游戏,效果也出奇好。
以“抓逃游戏”为例。小朋友,大孩子,成人,我都做过这个游戏。
这个游戏是注意力游戏之一。游戏目的是融洽氛围,培养注意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动力。游戏规则是:
1.请游戏者将右手掌心向下,左手食指垂直向上,相邻者左右手连为一线。
2、请游戏者听到主持者接下来讲述的一段故事中出现某一个词语,迅速用右手抓握下面右边同学的食指,同时将自己顶在相邻左边同学掌心的食指逃脱。
面对小朋友,我选择的内容是好玩儿的辨识度稍微高一点的故事。大孩子的故事,辨识那个词语的难度增大,受干扰更多。成人游戏那次,我选择的难度跟大孩子的差不多。
三类人群对比下来,小孩参与游戏的热情和用心程度最高,会想很多办法去抓别人,逃脱自己,从头到尾都非常开心。大孩子的目标感最强,会用推理的方式去完成。其欢乐程度略低于小朋友。成人在游戏开始时放不开,投入度也略低。随着游戏的进程,热情越来越高,欢乐的程度也越来越高,目标感低于孩子,不太在意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挑战成功。
分享自己的游戏感受时,小孩的语言天马行空,大孩子则聚焦于挑战成功的方法,大人们更多的是说自己玩游戏的身心体验状态。
我还发现,游戏中,不是所有行为都是深思熟虑,更多时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视觉,听觉,触觉等接收到外界信息,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做出相应的选择。游戏,激活了人的身体。
记得文芳曾讲过过“身体里的教育学”主题。在游戏活动中,似乎也能够印证文芳的某些观点。
游戏入教育,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领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