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人之常情,也是自然规律,但人都是感情动物,旷达乐观如宋代大文豪苏轼也不例外。
因“乌台诗案”而差点儿丢了性命的东坡居士,后来在各界人士的斡旋之下虽说保住了一条命,却被贬谪到黄州做了有职称却无俸禄的团练副使。
初到黄州,苏轼依然诚惶诚恐,在一段时间内,基本上过着昼伏夜出的生活,“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真实反映出苏轼当时孤寂落寞的情怀;“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则是他对仕途一片茫然,心如死灰的颓败情绪。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调整,苏大学士终于接受了被贬的事实,并且打算就在黄州定居下来,除了带领家人开荒种地,贴补家用外,还准备在离黄州三十多里外的沙湖买块地,就在与朋友在沙湖的路上遇雨,即兴感怀,一场滂沱阵雨成就了一篇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佳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和朋友一起在沙湖途中突然遇雨,书僮带着雨具走远了,同行的朋友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只有我不觉得什么,一会儿工夫雨过天晴,因此写了这首词。
倾盆大雨打在山林的树叶上,噼啪作响,可那又能怎么样呢?不要管那风雨声了,还不如一边吹着口哨,一边吟唱着喜欢的歌淡定慢行呢。我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披着蓑衣一路走来感觉比骑马还要轻快惬意,一场大雨有什么可怕的?就这样的打扮足以应对一路的风雨了。
没多久,雨就停了。山风吹在身上带着几分料峭的春寒,把我的酒意消散了不少,让人觉得微微地有点儿冷,但山头那一缕斜射过来的阳光,让我心里平添了几丝暖意。回头看看来时风雨交加的山路,一切都过去了,风雨来时从容自若,阳光明媚也不必欣喜若狂。
整首词,词风超然诙谐,让人寒冷中平添温暖,逆境里充满希望,给迷茫中的人以豁然开朗。明暗两条线,更是显示了苏轼高超的艺术水准和于平常处见真知的睿智。
通过明写冒雨前行的经历,实写宦海沉浮,身处逆境不畏惧、不颓废,旷达乐观、泰然处之的处世态度。
这是最能表现苏轼性格特点的词,因其渊博的学识,更开阔、更高远的精神追求,词中既有儒家的积极进取精神,也有道家顺其自然的潇洒态度,更有佛家超然物外的空明智慧。
一千多年前的苏大学士,向世间表明其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我心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这对后世的我们依然有所启迪。
愿世人在“穿林打叶声”中,都能拥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勇气、坦荡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