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随笔散文炼字之道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作者: 梧桐树边羽 | 来源:发表于2021-07-20 00:10 被阅读0次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这个词牌的形成非常早,在初唐敦煌的曲子词中就能找到。

在格式上以后蜀词人欧阳炯的作品《定风波·暖日闲窗映碧纱》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苏轼这首作品前面有一段话,作为词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状况和为什么写这首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这首《定风波》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在物质上已经度过了最艰难、最困顿的开荒(东坡地)阶段,思想上也藉由前后《赤壁赋》上升到了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他正处在一个精神上豁然开朗的高峰创作时期。

苏轼(三月七日)出游沙湖道,突遇春日急雨。开始天气不错,没有预料到变天,拿着雨具的奴仆们先行回去了(雨具先去)。同行者都是左躲右闪,狼狈不堪。苏轼觉到是得无所谓,吟咏自若,缓步而行,甚至还有那么一丝任性人生的快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不要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吟哦长啸,从容前行。拄竹杖、穿芒鞋,却比高头大马行进更加轻便,这春雨虽急,有什么好怕的?我这一辈子都是穿着蓑衣在烟雨中从容、镇定、达观。

上片一句一进,从雨声急,到吟啸徐行,写出词人的生活态度,用竹杖、芒鞋胜马来显示自己超越常人的见识,用“谁怕?”二字反问,加强对代表艰辛、磨难的急雨之蔑视。最后一句引申到人生中来,注意前面小序中讲了“雨具先去”,那么蓑衣从何而来?因为这里已经是虚写了,并不代表词人现在穿着“蓑衣”。

雨停了,下片自然有情境转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放晴了,山头斜阳迎面而来。回头望一眼一路行来的风雨萧瑟,我信步归去,不在乎它是风雨如晦还是雨霁云开。

这一段就完全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态度融入了放晴之后的景色描写。

很多事情,经历过生死之防,就看得格外清楚明白。

所以不论是风雨相逼,还是皓日当空,在词人的眼中,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

人生走到这个阶段,苏东坡的思想由儒家兼修佛道,有了新的思维提升。虽然并没有进入佛道法门,但是他的思想被影响,意识被糅杂,文字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他自己成熟人生观的表露——有道家超然物外,有佛家明心见性,更是保留了儒家为国为民安身立命,以待再起的信心。

我走我的路,风雨也好,落日也好,于我的本心没有动摇。

这是一种执着,却偏偏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相关文章

  •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 定风波红梅宋苏轼

    定风波红梅宋苏轼

  • 读《定风波》有感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 ...

  • 读《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有感(十一)

    今天继续谈及苏轼,说说他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作于苏轼...

  • 归去,无雨也无晴

    春日骤冷,身处高楼,大风呼啸,读苏轼《定风波》,心情大畅,击节而歌。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

  • 词分享‖苏轼的词(三)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宋] 苏轼 常羡人...

  • 定风波_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

  •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 《定风波》苏轼

    《定风波 》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

  •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解读苏轼的《定风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nxvpltx.html